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用词之妙2、学会鉴赏诗歌语言风格一、命题方式:1、鉴赏诗词的用词之妙,即炼字与诗眼。
诗歌需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所以古人特别注重炼字,力图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包含很深的意蕴。
正因如此,揣摩诗歌的用词之妙,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把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或句称为“诗眼”。
鉴赏诗歌的用词之妙,很大成分上是鉴赏诗眼中的关键词。
品味关键词句考查角度:①词语含义(色彩、情味);②手法,写了什么内容;③意境、情感、结构上作用或妙处;2、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1、常考的角度:①有突出妙处的词性(包括词类活用)②包括典型修辞、表现手法的字词③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字词(比如,提挈全篇,过渡,画龙点睛)④能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景特征的字词⑤能准确传达感情的字词2、答题步骤:①解释字义;②代入句中描绘画面(有典型手法点出来);③描绘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3、高考试题精练例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2013湖南)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
(1分)(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4分)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1)考查识记:桃花流水鳜鱼肥。
(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解析:(1)总体分析:今年诗词鉴赏,“跳出模式,难度加深”,之所以觉得难,在于要求考生将考题与人教版四下的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相联系。
关于“炼字”,纵观近五年湖南卷,承接近五年“练字”题的趋势仍没有出现名次活用为动词的情况,今年考察的是形容词活用。
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2)词分析:贺铸的《钓船归》化用杜牧的《江汉》“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绿色纯粹,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
浓烈春意触近柴扉。
(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无争)。
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
只有“我”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
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落花人独立之感)思想感情:①通过环境描写来展现出一面“田园美景图”②“故”、“归“体现出词人的思乡心切③“故人稀”“徒自老”表达了词人的无奈、感叹年华易逝,韶华不在。
④朋友惜别时光不在⑤豁达淡然、淡泊名利,隐居为乐的心境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2013福建)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答:6、(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答:(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例三(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古诗十分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诗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
所谓“诗眼”,即一句之眼,一篇之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句”。
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词、句进行品鉴,看其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有时隐在题目中,如《题李凝幽居》《书愤》《征人怨》,有时隐在诗句之中。
要找到诗眼,必须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主旨来考虑,结合句法的分析来确定。
答题步骤:①点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②全诗围绕该字写了什么内容。
③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适当关注手法。
例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诗里的“凉”字有何妙处?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答题步骤:①点明语言风格;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③表达效果(意境,情感)常见风格举例:1、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①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相关术语:清新雅致、清新自然。
②明快:主要指语言明白而流畅。
相关术语:明白晓畅。
③含蓄:主要指语言表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相关术语:含蓄蕴藉、委婉含蓄。
④朴素:主要指语言朴实无华。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相关术语:平实质朴、冲淡自然。
⑤华丽:主要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
相关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
⑥豪迈: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此外还有:沉郁顿挫、朦胧隐晦、幽默讽刺、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附:1. 常见作家语言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郊寒岛瘦2. 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例1: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2:(2012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答案】(1)边塞(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
“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
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
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
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
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
“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
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
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