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中国古代散文欣赏注意事项1.时间:2020年5月6日9:00—10:30 满分:50分;2.将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的题号内。
3.因是纯线上开卷考试,答案不得从网络上直接摘录或照搬,否则不得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先生自少即勤问学,不事游乐,及成化戊子①谒疾②归家,益.潜心正学,杜门不出者十年。
至戊戌③岁,始造.表弟马指挥文敬园中看花,有诗云:“斋居四十二年身,未见东风桃李春,今日名园一杯酒,不妨聊.作赏花人。
”盖实事也。
先生教子孙严而有道,教门生亦然。
子孙男女但.解言语,即教以揖拜、问安之礼;知出入,即教以出告反.面之礼。
虽习举业,必教以得失有命,毋为夺志。
读书暇日,则教以学算数,讲六书,习射法。
郊行见枯骨,辄令子弟埋之。
乡闾育女多不举.,先生立法以戒家人曰:“吾家子妇敢有効尤者,必出之。
盖忍于杀子,何所不至乎?”门生侍侧先生问之曰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汝辈亦曾如此省察思虑否孟子此章吃力说许多话其意安在汝辈读之曾得其意否读书不切己诵说何益——节选自《医闾先生集》【注】①成化戊子: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
②谒疾:请病假,这里指因病辞官。
③戊戌: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
1. 用“/”给上文最后一段断句。
门生侍侧先生问之曰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汝辈亦曾如此省察思虑否孟子此章吃力说许多话其意安在汝辈读之曾得其意否读书不切己诵说何益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益:②造:③聊:④但:⑤反:⑥举:3. 翻译划线句子。
读书暇日,则教以学算数,讲六书,习射法。
郊行见枯骨,辄令子弟埋之。
4. 综合以上选段,概括这位先生的特点。
【答案】1. 门生侍侧/先生问之曰/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汝辈亦曾如此省察思虑否/孟子此章吃力说许多话/其意安在/汝辈读之/曾得其意否/读书不切己/诵说何益2. ①益:更加②造:到,往③聊:姑且④但:只,只要⑤反:通“返”,返回⑥举:养育3. 读书的闲暇时日,就教导他们学习算数,讲解六书,学习射法。
去郊外出行见到枯骨,就让子侄们掩埋。
4. 勤于学问,教育严而有道,有恻隐之心,治家严格,治学注重反省。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段话的意思是:门生在旁边侍奉,先生问他们说:“孟子说:‘圣人与我是同类的。
’你们这些人也曾经这样省察思虑过吗?《孟子》这一章里辛苦说了这么多话,他的用意在哪儿呢?你们读这些,曾经得到他的用意吗?读书不密切联系自身,传述解说有什么益处呢?” “先生”是名词,是“先生问之曰”中的主语,应置于开头,故其前应断开。
两个“曰”后面都是引语,后面应该断开。
“汝辈”是“汝辈亦曾如此省察思虑否”中的主语,其前应断开。
“孟子”为后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
“话”为宾语,“其意”为后句主语,二者中间应断开。
“汝辈”为主语,其前应断开。
“之”为宾语,其后应断开。
“读书”为主语,其前应断开。
“己”为宾语,其后应断开。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
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来做。
本题,益潜心正学,句意为:更加专心于正学。
益:更加。
始造表弟马指挥文敬园中看花,句意为:才到做指挥使的表弟马文敬的园中看花。
造:到,往。
不妨聊作赏花人,句意为:不妨姑且做一个赏花人。
聊:姑且。
子孙男女但解言语,句意为:子孙们无论男女只要听懂话语。
但:只,只要。
即教以出告反面之礼,句意为:就教导他们出去时禀告回来时面见家中长者的礼节。
反:通“返”,返回。
乡闾育女多不举,句意为:乡间生了女孩多不养。
举:养育。
【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字落实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暇:闲暇。
习:学习。
辄:就。
【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先生自少即勤问学,不事游乐,及成化戊子谒疾归家,益潜心正学,杜门不出者十年”可以概括为:勤于学问。
“先生教子孙严而有道,教门生亦然”可以概括为:教育严而有道。
“郊行见枯骨,辄令子弟埋之”可以概括为:有恻隐之心。
“乡闾育女多不举,先生立法以戒家人”可以概括为:治家严格。
最后一段可以概括为:治学注重反省。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先生自从年少时就勤于问学,不从事游乐的事情,等到成化戊子年因病辞官回家,更加专心于正学,闭门不出达十年。
至戊戌年,才到做指挥使的表弟马文敬的园中看花,有一首诗说:“斋居四十二年身,未见东风桃李春,今日名园一杯酒,不妨聊作赏花人。
”大概说的是实有的事情。
先生教育子孙严格而有方法,教导学生也是这样。
子孙们无论男女只要听懂话语,就教导他们揖拜、问安的礼仪;孩子们知道出入家门的时候,就教导他们出去时禀告回来时面见家中长者的礼节。
虽然学习科举考试的内容,一定教导他们得与失都是命中注定的,不要因为这个改变志向。
读书的闲暇时日,就教导他们学习算数,讲解六书,学习射法。
去郊外出行见到枯骨,就让子侄们掩埋。
乡间生了女孩多不养,先生立家法告诫家人说:“我们家的媳妇有敢跟着学的,一定会被休。
忍心杀死自己的女儿,还有什么做不出的呢?”门生在旁边侍奉,先生问他们说:“孟子说:‘圣人与我是同类的。
’你们这些人也曾经这样省察思虑过吗?《孟子》这一章里辛苦说了这么多话,他的用意在哪儿呢?你们读这些,曾经得到他的用意吗?读书不密切联系自身,传述解说有什么益处呢?”二、课内文言文阅读5.“不忍”一词有很多意思,如不忍耐、不收敛、不忍心、无法忍受、舍不得……请阅读下面《鸿门宴》选段,谈谈你对此处“不忍”一词的理解。
要求:指出选段中三处“不忍”之处,并加以简要分析。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答案】①不忍:不忍心,心肠不狠;②一不忍,“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刘邦来见项羽,项羽应该直接杀了刘邦,为以后能够得到天下扫除障碍,却留下刘邦喝酒,错失了良机;二不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再三提醒项羽,希望项羽抓住机会置刘邦于死地,但项羽沉默没有反应,再次失掉杀刘邦的机会;三不忍,“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伯庇护刘邦,不让项庄有机会刺杀刘邦,但项羽没有任何的回应,第三次失去了杀刘邦的大好机会。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以及分析该词语在文本中具体事例的体现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该词语,然后在选文中找出具体的事例,并合理地分析。
“不忍”在此处的意思是不忍心,心肠不狠。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这是一不忍,意思是“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刘邦来见项羽,项羽把告密者直接说出来,没有什么心机和计谋,在这种情况之下,项羽应该直接杀了刘邦以后才能够得到天下,却留下刘邦喝酒,错失了良机;“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这是二不忍,意思是“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看到第一次良机失掉了,就再三提醒项羽,希望项羽抓住机会置刘邦于死地,但项羽沉默没有反应,再次失掉杀刘邦的机会;“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这是三不忍,意思是“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刘邦”,项伯庇护刘邦,不让项庄有机会刺杀刘邦,但项羽没有任何的回应,相当于是默认了项伯庇护刘邦这件事,最终项庄无法刺杀刘邦,第三次失去了杀刘邦的大好机会。
【点睛】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1.借助字音推断: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
2.借助语境推断: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
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3.借助字形推断: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4.借助词性推断: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其词性是动态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即词类活用)。
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