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与审美

设计与审美

浅谈设计与审美摘要
视觉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是以人的直观感受为尺度, 标是人类对自身的自我意识,是人类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的确证, 以审美为中心它的终极目它的实质是
的一种精神生产。

本文从设计史展开,向我们阐述了审美变化与设计的关系。

从而展望未来设计,指出设计师应从良性上引导大众审美,节约能源,保护资源,平衡生态,才能使设计起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改善人类生活的作用。

[ 关键词] 设计,审美,迎合,引导,未来设计
设计,这一大概念几乎囊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体现了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到改善周围环境,从满足基本需要到精神层次的更高需求以及寻求更优化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

设计由多种要素积淀而成,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材料资源,加工工艺,审美观念等等,而我们今天将焦点放在人的要素上,因为设计以人为本的目的和动力是设计史上的无论哪个阶段都无法否认的。

只是各个阶段的以人为本是否存在真正的为大众的目的罢了。

以人为本本身就是个广义概念,设计中的以人为本需要考虑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而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大众审美问题主要属于人的社会特征领域即职业,职务,文化教育水平,阶层,民族,宗教信仰等。

可以这么说,设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为设计对象所接受,也就是与大众的审美观念产生共鸣。

那么设计与审美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而我们的未来设计究竟是靠着迎合设计对象的审美还是引导设计对象的审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的范围很广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就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 . 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是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

我们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设计与审美的关系:
第一,设计的本质是审美。

也就是说审美决定了设计,用简明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审美主动,设计被动,当然这是拟人的说法让大家更清楚明白的理解。

当时大众的审美观导致设计师做出了满足迎合大众口味的设计,在满足产品的实用性的基础上来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

在认识活动、改造活动、评价活动、交际活动、游戏活动和教育活动中都存在着审美因素,而艺术活动仿佛把散落在其他各种活动中的审美“碎屑”集中起来,熔铸成定值的审美“锭块”,任何其他社会意识——无论科学、道德,还是宗教——都不能以如此凝聚的形式表达对世界的审美关系。

除了艺术之外,任何其他社会意识形式都不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特殊形式。

或许,我们可以从设计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找到相应答案。

设计是伴随着劳动产生的,最初的设计几乎是伴随着祖先们用自制的石器敲击的那
一刻形成的。

那时的工具只要是实用的,可以进行劳动的就是美的设计。

人们的审美是依靠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后来,大约在17000 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开始利用钻孔、刮削、磨光等技术,并采用石块、兽牙、海贝等自然材料来制作装饰品。

它们是原始人类审美观念的反映,从这刻开始,实用性的真正转变为审美性,
这些饰品体现了人类对于生活的信念和热爱。

可以说原始的审美观是由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开始的,自然中一些当时无法明知的现象或凶猛雄壮的动物,一切对他们造成威慑的形在他们眼里都有审美价值。

图腾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阶级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上众多现象的转折点,审美的群体分离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统治阶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达到其统治的目的,设计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面也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和宗教色彩。

阶级分化使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掌握着绝对多数的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使他们可以合法化的最大限度地获得为自己和利益集团满足实用需要与审美的产品。

正是在统治阶级与宗教的压制下,大众审美在本质上只是一个小群体的审美,设计的本质也转为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

这里的审美引导是一种负面引导,使大众丧失自我价值的胁迫引导。

以上我们看到的一些设计时期,设计基本已经沦为一种统治工具,所谓美的产品也就是体现出统治阶级观念达到统治目的的产品。

这其实也与当时的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手工艺的生产方式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

第二,设计又反过来影响和引导了大众的审美观
封建阶级社会在审美决定了设计的同时,这些设计也反过来引导被统治阶级的审美观,而社会劳动分工出现以后,商品资源日益丰富,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对教会精神统治的斗争,因此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为资本主义建立造舆论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所谓“人文主义”。

它主张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

虽然文艺复兴时的设计还是吸取古典文化的精髓,只是将外形变得更加亲切化,但随着商业竞争的出现,设计已经开始关注以怎样的方式去吸引消费者了,即使这些消费者普遍还是社会的贵族阶层。

但是这时的设计与审美的关系变成了设计主动,审美被动了,即设计师开始运用各种设计手法设计出吸引大众的产品,而也就是这些较前卫的设计却成为一种时尚,引领大众的审美观随之变化。

产品设计却主要是以实用功利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它的目的是为人的实用需要而设计。

艺术作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创造出一种具有情感意蕴的形象体系,这种形象体系是一种视觉或听觉的审美存在物,是艺
术家对现实的一种审美反映,其中既包括对社会生活内容的再现,也包括艺术家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因此艺术的美是反映美。

而技术生产的产品设计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现实,它不仅具有物质功能,同时也具有精神功能,因此设计的美是现实美。

有鉴于此,产品的形式设计具有独特的审美涵义。

第三,设计与审美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工业革命的产生将批量化推到了现实面前,大众审美也被考虑到设计之中。

也说明了大众审美与设计是在互相促进互相影响而都向前发展的。

第四,当审美被提到相当的高度,设计一味满足人们需求,满足大众审美的同时,
它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感受。

类似美国商业设计所带来的大量资源与材料的浪费,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如此的恶性循环将会把人们带入怎样的境地。

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未来设计将怎样发展变化?未来设计的目的将是什么?未来设计评价的标准将如何变化?未来设计对人类的发展将意味着什么?
在现代设计塑造了一个“人为世界”,而“人为世界”正从许多方面畸形的塑造人类自身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师的责任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一种新的大众审美观需要设计师的引导——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共生。

绿色设计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而这种绿色意识源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位美国建筑师,设计师的提倡,他们是巴克明斯特. 福勒、理查. 约瑟夫. 诺伊特拉和帕帕奈克。

绿色设计是用绿色产品来解决人类生态问题,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不是害怕破坏环境而畏首畏尾。

建筑方面越来越倾向于建筑与周围天然环境的融合,赖特的流水别墅与阿尔托的山纳特塞罗镇市民中心都是这方面的卓越代表。

产品方面注重新材料的开发,材料的二次运用于回收,呼吁可拆卸性的设计。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秉承3R的设计原则即Reduce Recycle和Reuseo利用设计的导向性将公众的意识引入环保的大环境中。

这应是今后设计师的主要责任。

我认为,未来设计首先要考虑下列问题:产品能否从长期意义上改善人类生存空间和环境。

能否有助于维护全球性生态平衡及品质。

是否能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过剩生产。

因此,展望未来,设计文明将优化现代工业“文明”,“少而优/Less but better ”将是设计艺术的新的伦理规范和哲学思想。

刺激消费的美学观念,无论你承认与否,几乎成了现代设计唯一的评判标准和伦理规范。

这正是能源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失调的根源。

为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和倡导合理消费的美学观念,大众审美,形成新的设计评判标准和伦理规范。

节约能源,保护资源,平衡生态。

才能使未来设计更好的满足大众审美,更好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现代设计社会学》章利国
2.《设计美学》李超德
3.《工业设计史》何人可
4.《美术形态学》王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西南师范出版社《现代设计社会学》
章利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