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职高)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rray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知识)和第Ⅱ卷(语言应用)两部分。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基础知识共33分)一、本大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找出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敷衍.(yǎn)撮.土(zuō) 窘.迫(jiǒng) 奖券(juàn)B、复辟.(pì) 庞蕴.(yùn) 抽噎.(yān) 哽咽.(yè)C、黢.黑(qū) 笨拙(zhuó) 休憩.(qì) 沙砾(lè)D、粗糙(cāo) 逶迤.(yí)饿殍.(piǎo)殷红(y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分礼筹码家谱持之以恒B、忽略坚困健硕踽踽而行$C、遒劲清冽缥缈姿态翩然D、伏法寂寥任性毛骨耸然3、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笑靥:笑时脸上露出的酒窝,也指笑脸。
B、惊诧:惊讶,觉得奇怪。
C、燠热:天气阴沉,空气湿润。
燠:湿润。
D、睿智:英明有远见。
睿:看得深远。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等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B、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兴高采烈....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C、小屋迷失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D、那时候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5、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B.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C.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D.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同学们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某厂研制新产品的技术人员,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试制成功了。
C.不管气候条件怎样恶劣,他都坚持按时到校。
D.经过大家的努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地提高了。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C、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8、下列句子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A今天是家母八十大寿,欢迎各位光临。
B小姐,令尊既然不愿意把财产分开,就放弃登记吧!C小姐,你得在这张文书上签个字,表示你抛弃对令堂财产的继承权。
D我家令媛这次绘画获奖,多蒙您的指点,真的好感谢你。
/9、下列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B、非能水.也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不能十步..1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B.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将下列句子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在人生的大舞台上,-;;;;。
我主张人人都既要当主角、配角、职员,也要当编剧、导演,同心协力演好威武雄壮的人生话剧。
①有人想当主角,为全剧挑起大梁②有人想当职员,做演出的无名英雄③有人想当导演,做全剧的“军师”!④有人想当配角,为“红花”当好“绿叶”⑤有人想当编剧,做全剧的“主帅”A. ①④③②⑤B. ⑤①③④②C. ①④②⑤③D. ⑤③①④②第Ⅱ卷(语言运用及表达共117分)二、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10分)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2、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
D、“搔首踟蹰”表现了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13、下列和《静女》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节选自《诗经﹒邶风》。
《诗经》多为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静女/其姝。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500篇。
C、《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其中“风”价值最大的。
D、《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
赋,即叙述;比,即比喻,兴,是由它物引出所咏之物,即起兴。
14、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分)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3分)A.为.国以礼由也为.之B.方.六七十且知方.也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会同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6、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1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18.把文中加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分)译文:②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4分)译文: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19.填充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1)昔我往矣, 。
今我来思,。
(2)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4)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五、本大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20--22题谁正与你擦肩而过陈启文⑴我的车蹬得飞快,快得让我来不及看清这城市的任何一张面孔。
无数攒动的人头和背脊,在我前面突然出现又在我身后匆匆隐没。
他们连同他们身后的背景对我都是模糊的,而我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个匆匆掠过的身影。
⑵丁字路口,我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⑶一个人正在试图横穿马路。
他穿着件洗旧的汗衫,驮着一只大蛇皮袋,满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
城市的每一个轮子都在高速运转,城市不会因为一个第一次进城的乡下人而放慢速度。
{⑷他试探着迈了一下腿,又瑟瑟地缩了回去。
⑸找死!一个人从车里探了一下头,骂。
⑹他越发狼狈,每一根神经都在颤抖,他可能感觉到了城市离死亡的距离有多近,或许只有一步,甚至是半步,这比从乡下到城市的距离,不知要近多少。
为了来到这座城市,他可能已经穿越了内地的好几个省份。
一个农民,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城市,当然不是来找死的,而是找活的。
他有点儿心虚地站在那儿,眼睛一会儿盯着大街,仿佛要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觅出一条路来,一会儿又看看大街对面,仿佛只要穿越了这条大街就能抵达他的彼岸。
⑺他试探着又迈了一下腿,这次他没有缩回去,但他那缩头缩脑的样子真像一只过街老鼠。
那个驮在背上的大蛇皮袋在肩上左右摇晃着,这是一个比他本人更大的障碍。
离他最近的一辆车开始减速,“当心啊!”车里传来一句提醒。
很多车开始拐弯,想绕开他,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瞬间竟显得有几分犹疑。
还有最后几步时,这个中年人突然发力,往前一蹿,站在了马路对面的路口上。
他长吁了一口气,仿佛是一个快要溺死的人,终于从死亡的边缘渡到了生的彼岸。
⑻突然,他被人推了个趔趄,险些摔倒。
手一松,肩上的蛇皮袋轰然掉在地上。
⑼我坐在自行车上,蹁着腿歪在路边看,看客当然不止我一个。
推中年人的是一只漂亮的手,白皙,光洁,十指修长。
你看着这样的手会联想到钢琴高雅的键盘。
推人姑娘的白色连衣裙的胸口上有一片脏污,这无疑是那个中年人驮着的大蛇皮袋蹭上去的。
⑽中年人站稳之后,看到眼前姑娘胸前的脏污,拙拙地说了句“对不起”。
姑娘瞪着他,去死!一声骂。
中年人的脸猛地抽搐了一下,愣在那儿。
那姑娘见中年人再不说什么,觉得无趣,骂骂咧咧余怒未消地走了,背影像大多城里姑娘一样高傲而又性感,一边走一边拍打胸前那片脏污。
⑾中年人转身看到了我,不知怎么盯了我一眼,我忽然感到脸上被刺痛了一下,他的眼神里透出的不是尖利,而是怨恨,还有些绝望。
我想,在这快速穿行的茫茫人海中,他和她或许再也不会有这样擦肩而过的机会,而这件事,很快也会成为仅仅只是在记忆中发生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