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校生语文试卷(文言文)

三校生语文试卷(文言文)

.
'.
峨山职中“三校生”班文言文测试题(一)
姓名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
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一)填空题
1、《左传》又名 、 ,是我国第一部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依
孔子修订的鲁史 《 》 编写,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
的文献,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
2、《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称为 。
3、本文选自 。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夜缒.而出。 缒:

2、焉.用亡郑以陪

邻。 焉 : 陪:
3、是.寡人之过

.
'.
也。 是: 过:
4、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 赐 :
5、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 微 :
6、朝.济而夕设版
..

焉。 济 : 设版:

7、又欲肆.其
封。 肆: 封:
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 :
9、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
10、失其所与.。 与: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晋军.函陵。
2、既东封..郑。
3、夜.缒而出。
4、与郑人盟.。
6、越国以鄙.远。
(四)翻译句子。
1、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夫晋,何厌之有?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五)选择题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

之有?(讨厌)

B、焉用亡郑以陪

邻。(增加)
.
'.
C、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撤走)

2、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代词,代“我”)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因人之力而敝之。
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 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5、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6、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
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

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
.
'.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
小,孰能为之大?”

(一)填空题
1、本文选自 。
2、孔子,名 ,字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 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
3、《论语》是一部 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
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
想的重要著作。
3.宋儒把 《 》《 》《 》
和 《 》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