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诵读兴趣,能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能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体会并学习诗人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能理解诗歌内容反映的悲惨现实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渲染铺垫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杜少陵、杜工部。
(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其诗被称为“”。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
后来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59岁,文集有《杜工部集》。
2、识记体裁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行”的意思是。
《兵车行》属于歌行体。
这种诗歌,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本诗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
3、熟识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二、自主学习
1、熟读诗歌。
2、杜甫的“三吏”是指什么?
3、杜甫的“三别”是指什么?
4、韩愈称赞杜甫:“,光焰万丈长。
”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诗歌风格是。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你能叙述诗歌内容吗?
3、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5、这首诗歌展现出许多触目惊心的画面,例如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血流成海图,你还能找出其它的画面吗?
6、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是什么?
7、“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
”开头的场面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辚辚萧萧的听觉形象给人什么感觉?
四、课堂测评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⑴耶娘妻子走相送⑵哭声直上干云霄
⑶或从十五北防河⑷役夫敢申恨
⑸信信知生男恶
①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②低眉信首续续弹
③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④言必信,行必果。
⑤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⑥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⑦烟涛微茫信难求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3、这首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
2、鉴赏句子: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二、合作探究
1、送别的场面中诗人突出描写了什么细节?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2、“道旁过者问行人,……武皇开边意未已”中,“过者”“行人”是谁?、“点行频”包含哪些内容?表现什么?
3、“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战争给百姓造成了哪些危害?
4、“况复秦兵耐苦战,……租税从何出?”“敢申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写什么?
5、“信知生男恶,……生男埋没随百草。
”人们的心理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表达什么感情?
6、“君不见,……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7、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理由是什么?三、课堂测评
1、鉴赏句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鉴赏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四、课后作业
1、诗歌前七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3、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点行频”给“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这种苦难的?
5、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什么含义?
7、诗歌开头以什么笔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8、“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连续四个动作,表现了送行人什么样的动作神态?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9、诗中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写了哪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