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陈柳艳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等方面采进行。

本文结合学院实际工作对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及研究。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一、关于离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性问题。

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考核方式等的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从人才培养方案说,课程体系定位应与人才培养下作目标相一致。

我同高职教育的基本H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要有一技之长.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传统的技术型人才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适应性,多元性的要求。

在今天很多岗位消失得很快,越来越多的丁作岗位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操作技能,也就是我们的教育要保证使受教育者以宽厚的基础与实力去迎接多元化、快速发展的世界。

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有可迁移性,可延续性。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要与此相匹配一因此.如何使学生能理解并提高专业群、职业群的知识能力。

使课程的框架臣宽、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

既要让学生掌握较强的实践技术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

又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同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必须坚持内涵发展的道路.要努力抓好实践教学、基础课两个课程系统的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要实现: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

以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主线,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也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片面的“职业人”,而是完整的“社会人”。

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时,首先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把社会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作为确定课程体系的依据。

职业教育的课程从工作任务出发。

关注工作过程系统。

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兼顾公共基础等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确定、整合课程内容。

(二)按照模块化、综合化的结构建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除了选择教学的内容.还有一个是教学内容如何序化、结构化的问题。

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体系割断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模块化教学有效地避免了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叠,教学的目的性强,使教育教学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建市模块课程体系,依据真实T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整合序化
教学内容。

采用职业能力模块结构,有利于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体系。

把理沦和实践统一在工作任务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三)将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与职业资格证制度衔接
把同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精华融人课程体系建设中。

课程体系的衔接可以围绕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考核、评价等方而进行。

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群)的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种类和等级。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培养目标二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课程考核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四)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广任务驱动法、行动导向的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教育部2004((职业院校技能犁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厂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下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五)改革考核评价办法
高职院校应该从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改革考试的内容、方式、方法甚至考核的主体。

在考核内容七要减少再现’恬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综合性、创造性的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

建设以职业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试考核体系。

在考核方式下,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笔试、口试与技能操作结合,采取论文、设计、制作、
撰写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结合的考试。

在考核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整体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学习来综合评定,定性与定星的考核结合。

在考核的主体上,不仅仅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

也引进企业用人单位的考核,学院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服务的,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更有话语权,考核面向企业将促进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提高。

(六)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我院在建屯课程体系时,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我院将课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减少验证性实践活动,增加生产(经营)性实训实习和模拟性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在真实和模拟的环境中参与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注意实训与生产、与就业的衔接与配合,以确保实习的成效。

三、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校企合作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作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模式。

以往高职院校课程更多是由各院校自主开发,参与人员都是一线教育教学丁作者.课程开发系统封闭.容易闭门造车。

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很浓的学科体系痕迹,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难适鹿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T学结合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臵、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职业院校已有校企合作理念,但是校企合作仍处在浅层次,被动、应急合作状态,体现在课程的开设未能最大化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

在课程体系开发时,不仅仅是在调研阶段下企业,更应该让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与学院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及标准,将校企合作融人到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教材建设等各环节,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课程体系的开发的需要一支教学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是知识、技能更新快的教育,及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知识更新是高职院校发展中重要问题,需要学院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院一方面加强院内专任教师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了聘请职业教育专家到校内讲座、外派参加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继续学习、深造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学院提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业务能力的培训。

同时为了让课程改革工作更加扎实和认真,科学制定教师工作量,避免由于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忙于教学改革工作而造成改革工作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学院加强“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逐年加大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高技能的行业.企业专家的力度。

(三)加强课程开发与教学计划制定工作的严谨性
在实际开发课程时.由于新技术的快速更新、人才需求口径的调整。

以及片面的理解等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很容易出现频繁调嫠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情况,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得不
到保证。

在课程体系开发构建要建立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

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科学、严谨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没有真正深入分析的浅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培养
高职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为教学核心,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企业普遍认为从业人员都应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礼仪风范.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

企业甚至认为.由于企业服务的差异,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进入企业后通过培训和积累轻易获取,而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才是学院应该在学校学习中不断传授给学生的。

显然。

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显得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入。

在课程体系改革时要加大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模块的横向联系,使之在教学实施过程全面融合。

在全面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及创业意识与能力。

总之,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教学丁作的各方面,只有树立正确的高职课程观.理解和把握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掌握其内涵,社会、院校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及校企合作的机制及平台,才能将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落到实处,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2]麻丽花.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3]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选自:《时代教育》2010年第7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