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体系建设关系到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近年来,随着
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已尝试着在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探
索。这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总体而言,当前的课
程体系仍然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因此,正确审视高职课程体
系中存在的问题,有摒弃有创新的进行课程体系建构势在必行。
一、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摇摆不定
目前,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论仍在继续,其中争论的
焦点在于职业教育究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还是实践操作能
力的培养。由于课改方向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实际教学中课程目标
在基础素质与实践能力之间摇摆不定。于是便出现了高职院校不断
地修订课程目标、调整教学计划的现象。事实上,在当今生产技术
迅猛发展的时代,仅具备单一能力的劳动者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
需要,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课程目标,使其既能促进学生的
发展又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课程内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职业院校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必
须面向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课程内容。然而,建立在传统教
学模式之下的现行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系统性,
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中占有较大比重,这给原本基础知识薄弱的高
职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得他们不仅理论知识学不好,同
时又缺乏实践能力,因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排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
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基本是由教务部门负责,教务人员由
于专业素质的欠缺加之学校为吸引生源盲目地设置专业,导致学校
内部课程体系建设出现了无人负责的混乱局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
生自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迫使不少用人单位不得不花费时间与
财力对新招入的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前再培训。
3.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从课程结构上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沿用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
心的课程体系。这类课程缺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每门课程自成
体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通常是围绕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单科分段,
由文化课、专业课与技能课三大板块组成。这类课程结构所暴露出
的弊端在于:其一,课程缺乏有机整合,学科之间出现的较多重合
性内容占用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其二,这种课程结构在课
程的设置上较为死板,学生无法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因而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4.课程实施缺乏监督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点,技能训练为
特色。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该有
企业的参与。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时都
是本校教师“亲力亲为”,校企联合开发与实施课程的做法十分少
见。因此,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监督,课程所体现出的职业性非常值
得人们怀疑。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1.认清实质,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以
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教育类型。其本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课
程的同时获得技能应用型职业的能力与资格,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
涯打下坚实基础。基于以上认识,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必须以职业
能力教育为重点同时兼顾基础文化理论教育。万不可为了确保就业
的技能要求而淡化基础文化理论的学习。因为基础文化理论虽然不
像技能课程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确是支撑技能学习的基
础,具有“远效”性。同时,也要避免过分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系
统性与内在逻辑性而忽视技能课程的学习。因此,在课程目标的设
置上,必须合理配置,求得其矛盾的统一。
2.认清形势,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
想,处理好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间的关系。具体说来,课程内容的
改革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在进行课程内容编制之前,必须进
行市场调研,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建构课程内容。
第二,在对正式课程进行研讨、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区域特色
及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开发极具特点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满足
学生的文化需要。第三,加强课程实践内容,逐步构建起校企联合
的教学实践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
应用能力。
3.把握方向,适时调整课程结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学科为中心的课
程模式已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顺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
在课程实践中实现专业课程与通实课程的融合。具体说来,高职课
程结构的改革与优化应该做到:第一,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
开发出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顺应企业工作流程与生产要求的课程
体系,并且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与
教学环节,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第二,以学
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综合组织结构为依据,建立活动课程模式,充
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我们还必
须清楚的认识到:无论是学科课程模式还是综合课程模式都不是尽
善尽美的,因而很难完全由一种课程模式取代另一种课程模式。因
此,当前课程结构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学科课程模式”的基础
上吸收借鉴“活动课程模式”的长处,两者取长补短从而满足社会
生产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
4.加大投入,逐步完善课程实施
笔者认为导致课程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二:一是专业教师缺乏
且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师资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打破原有单一的教师准入制
度,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教师供给机制,允许企业内部有经验的技术
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上级领导应该尽可以多的给予学校聘用自由
权,以确保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另外,通过建立课程体系改革专
项基金、建立课程体系改革试验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职
教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引导课程顺利实施。
总之,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顺应社会发展方向。
为了近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必须坚持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点的
课程目标,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课程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
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与合理化,从根本上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道才.蚌埠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
范大学,2006.
\[2\]高俊学,刘伟光.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
国成人教育,2009,(9).
\[3\]徐红申.职业技术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就业的探讨
\[j\].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