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本章教学目标1. 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像、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务。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会用三角尽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尽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平行线的特征。
4.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其应用。
(3)平行线的特征及其应用。
(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教学难点:(1)应用直线平行条件及平行线特征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达。
本章知识之间联系如下2.1余角与补角教学目标1、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 的能力;2、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 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教学难点: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判断是否是对顶角。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将采用发现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操作、表达与 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教学过程一、巧妙设疑,复习引入 如图1,将矩形纸片沿虚线剪开。
问题1:所得的• 1与.2有什么关系? 问题2:从图1中,你能找出和为180的两个角吗?、讲授新课1、 余角和补角概念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2、 探索有关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参照教材p59光的反射实验提出下列问题:(1) 模拟试验:通过模拟光的反射的试验,为学生提供生 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将其抽象为几何图形,为下面的 探索做好准备。
(2) 利用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分三个层次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1) 说出图中各角与/ 3的关系。
将学生的回答分类总结,从 而得到余角、补角的定义。
2) 图中还有哪些角互补?哪些角互余?在巩固刚刚得到的概 念的同时,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
3) 图中都有哪些角相等?由此你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在 学生充分探究、交流后,得到余角、补角的性质。
结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 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参照教材剪子的实验,抽象出几何图形后提出下列问题:(1) 用剪子剪东西时,哪对角同时变大或变小?你能说明理由吗? 复习巩固上面刚刚得出的性质的同时,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
)1\ \N(2)你能发现这样的两个角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吗?(通过学生观察,总结,得出对顶角的概念。
)(3)在图2中,还有相等的角吗?这几组相等的角在位置上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总结得出对顶角的性质。
)如图2,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0,. 1与.2有公共顶点0,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4、对顶角的性质问题1:如图2, 1与.2有怎样的数量关系?问题2:你能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数量关系吗?三、变式训练,熟练技能(1)已知,.1 =20,2 =30,3 = 40,能否说.1,2,. 3互为余角?(2)女口图3, 1 =30,. 2 =62,能否说.1与.2互为余角?(3)若.1,. 2 互为余角,1 =50,则.2= __________ 。
-^:4)若.1,2互为补角,• 1=120 ,贝UZ2= ________ 。
(5)锐角的补角是__ 角,直角的补角是_____ 角,钝角的补角是____ 角。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与•[是对顶角,/二-20,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如图4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你能否利用量角器测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你的根据是什么?答案:(1)不能;(2)不能;(3)40 ; (4)60 ; (5)钝直锐;(6)20 (7)能,根据对顶角相等。
四、课堂总结1、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1)余角、补角的定义;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3)对顶角的定义;4)对顶角相等。
2、需要提升的观点:1)余角、补角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而并非位置关系;2)当我们要说明两个角相等时,到目前为止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用等式的性质证明; 方法二是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五、布置作业课后作业:教材习题2.1六、拓展练习如图,先找到长方形纸的宽DC的中点E,将/C过点E折起任意一个角,折痕是EF,再将/ D过点E折起,使DE与HE重合,折痕是GE请探索下列问题:(1)Z GEF是直角吗?为什么?(2)Z FEH与/ GEK余吗?为什么?(3)在上述折纸的图形中,还有哪些角互为余角?还有哪些角互为补角?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1,并能解决一些问题;2、会用三角心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认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判断两直线平行的说理过程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自探索、合作交流对直线平行的条件进行探索、合作交流对直线平行的条件进行探索。
教学过程一、巧妙设疑,复习引入记得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
然而数学的美是潜在的,比如说平行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现在以教室为背景,同学们想一想,哪些地方存在着平行线?1、平行线的概念(1)什么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两条平行线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在同一平面内没有交点。
2、引出课题这些直线平行都给我们一种直观的感觉,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呢?引出课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二、讲授新课1、创设情境我们来探讨一个生活中的情境:一位装修工人正向墙上钉木条,要使得两根木条a,b平行。
问题1: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的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b平行?答:木条a与墙壁边缘的夹角为90时,才能使木条a与b平行。
问题2: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不垂直,夹角.1 =45,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 2 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b平行?答:• 1工/2 =45时,木条a与b平行小结:我们发现• 1- 2时,木条a与b平行。
2、探究试验试验:材料:三根木条(纸条),纸板。
(两位学生一组,提前一天做好)如图图11,三根木条相交成• 1,2,固定木条a,c,转动木条b,观察• 1,2满足什么条件时木条a与b平行。
操作:(1)按.1为锐角、直角、钝角将全班分成三种情况来试验;(2)转动木条b,观察.1,. 2满足什么条件时木条a与b平行试验结论:.1—2时,木条a与b平行3、建构同位角的概念,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1 同位角的概念:具有• 1,. 2这样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直线平行的条件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变式训练,熟悉技能练习1:如图2,直线AB、CD被EF所截,(1)• 1的同位角是,■ 2的同位角是_________ ;(2)当.1 = 2 55时,直线AB,CD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 3,. FGB(2)平行。
因为.1-/2,. 2 二/3,所以.1 二/3。
所以AB//CD 练习2:找出点阵中互相平行的线段(如图3),并说明理由(点阵图2 H中相邻的四个点构成正方形)练习3:如图4,甲从A处沿正东偏南55方向行走,乙从B处沿正东偏南35方向行走,(1)他们所行道路可能相交吗?(2)当乙从B处沿什么方向行走,他们所行道路不相交?请说明其中的理由。
答案:(1)他们所行道路一定相交;(2)东偏南55方向走,所行道路不会相交;图3因为.1与.2是同位角,并且相等,所以两个个方向是平行的四、迁移应用,深化提高练习4:(1)你还记得怎样移动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吗?(2)请用这种方法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平行线(如图5)。
请说出其中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图略,根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5: —张纸上画有两条线段,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判断这两条线段是否平行。
答案:画直线相交,构建“三线八角”,测量其中的一对同位角,看是否相等。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①同位角的概念;②直线平行的条件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六、布置作业(1)如图1,如果.1-4,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2,如果• 1 - D,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2,如果• 1=/B,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图2答案:(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 BC AD (3)AB DC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题意,能灵活地选用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逻辑推理能力和准确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学习中让学生对比三种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建立三种方法间的联系,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巧妙设疑,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种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2、给出实际问题: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 (如图所示)。
明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3、画板上下边缘是否平行能利用同位角来判断吗?如果不能,是否可以利用其他角来判断?请你先自主探索,再与同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