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高考押题专练1.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一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论B.促进天人关系的体系形成C.希望利用道德改造自然D.将人际关系的规范义理化【答案】D【解析】孟子的这些话是对人际关系的说明,不是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故A项错误;也不是关于天人关系的说明,故B项错误;也不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这段话中涉及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说明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同时希望把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加规范,其途径是用义理规范,故D 项正确。
2.汉武帝曾经告诫人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
”材料主要说明西汉()A.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开始确立B.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C.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D.形成了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汉武帝对官员们提的要求,并没有提到对官员的监察,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汉武帝对官员们提的要求,没有体现官员的考核制度,故D项错误。
3.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
入宋以后,宋朝皇帝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
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这反映出()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答案】A【解析】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信仰官方、民间地位迅速提升,故A项正确。
4.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
这折射出顾炎武()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
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5.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家思想。
《钱氏家训》的上述内容()A.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C.彰显学优则仕的理想追求D.蕴含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利在天下”等信息可判断《钱氏家训》蕴含了儒家的“德”“信”等思想精华,故D项正确。
6.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取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上天和百姓的授予B.董仲舒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色彩D.他们都质疑君主权力的正当性【答案】D【解析】三人之中只有黄宗羲质疑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说法均正确,故排除。
7.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
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
这说明()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答案】C【解析】由材料“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可知,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C项正确。
8.《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
”这一材料体现了()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宋代统治思想是理学,但题干信息强调利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法典化,故A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法家思想的具体化,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是无为而治,材料体现的不是无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加强君权的措施,故D项错误。
9.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C.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中“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统治思想,明朝王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所以B项正确。
10.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C.“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批判,所以答案选C项。
A、D两项分别发生在隋唐和西汉时期,B项说法与题意正好相反。
11.“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
……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
”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A.朱熹B.程颐C.王阳明D.黄宗羲【答案】D【解析】A、B两项是宋代的理学家,与题意不符;C项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故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项。
12.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答案】D【解析】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甚远,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B、C两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
1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强调君主的地位,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侧重对人性的思考,强化了伦理纲常对人性的束缚,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 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强调限制君权,但是这种思潮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故D项错误。
14.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 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15.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答案】C【解析】“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
16.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答案】D【解析】秦代焚书坑儒,没有强化儒家,故A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但其实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而非禁绝,故B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没有激起社会反抗,故C项错误;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与材料中“在思想文化方面”相符,故D项正确。
17.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答案】B【解析】材料中朱熹强调人们德行方面的修养,与皇权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朱熹观点强调的是德孝礼等个人素养,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控制人欲,材料中强调的是倡导知礼仪,故C 项错误;“纲常名教”可以理解为三纲五常,讲求等级秩序,与材料中强调个人修养不符,故D项错误。
18.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王守仁的话()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答案】D【解析】材料未体现“行”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因果报应,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故良知即天理”“心自然会知”可知,天理良知是人内心本来具有的,故D项正确。
19.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D.明清儒学彻底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答案】D【解析】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反映了明清之际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种转变实质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清代传统经学的出现正是因为受到了这种政治环境的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儒学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弊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