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
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
专题线索
传统社会主流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
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外关联
1.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
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
一、百家争鸣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2.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
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
3.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4.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
两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5.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7.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8.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汉代儒学
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的要求。
2.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6.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7.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尽管激烈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成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8.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热考视角
视角一历史思维看现实——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押题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下列墨家名言中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
A.天下相兼爱则治,相恶则乱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答案 C
解析此题的解题关键有两处:“墨家名言”和“反对奢靡”。
A、B、D三项虽是墨家名言,但表达的意思为“兼爱”和“尚贤”。
同时满足两项、符合要求的是C选项。
视角二史学前沿——关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史学观点
[押题2]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答案 A
解析“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
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押题3]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
C.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
D.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
答案 A
解析“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说明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说明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在秦汉收其果,并不是止步于秦汉,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是不断演变的,故C项错误;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说法不正确,材料也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视角三史学方法——竹简的史料价值
[押题4] 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以下记载中强调教育民众的是( )
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
B.“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
”
C.“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
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
D.“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
答案 D
解析D项的大意是: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材料强调音乐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因此D项正确。
视角四主流价值观——以天下为己任
[押题5]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答案 C
解析A项是近代中国的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B、D两项是宋明理学的传统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C项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传统价值导向不同,故C项正确。
[押题6]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
《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 C
解析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符合材料关键句的意思,故C项正确。
视角五唯物史观——经济发展与经济思想的关系
[押题7]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
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和所学史实说明其主张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