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程序: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
(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
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
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3、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三、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认读的字:强调“鉴”“馁”“剥”的读音。
要记的字:先进行分类,再针对字形或字音进行重点识记。
停写有困难的字。
2、认读生词,并理解其意思。
课后第3题的词语。
3、指导读难读的句子。
(出示自认为较难读的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交流。
四、走进实例,见证勤奋。
1、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课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吗?(一个是司马光的事,一个是童第周的事。
)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2、课文中的两个人都成功了吗?那么他们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2、3小节,找出有关他们成功和勤奋学习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⑴、自由朗读第2、3小节,⑵、用--------划一划写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⑶、用波浪线划一划他们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句子。
3、司马光(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师简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获得成功的见证,是他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一句话呢?(2)那么,司马光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
(指名读)出示:⑴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⑵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3)、抓住“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这就是勤奋!抓住“警枕”“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
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
)争分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点课题“勤奋”)(4)、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4、童第周(1)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指名说)(板书:青蛙卵剥离手术。
)(2)过渡:童第周他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
(指名读)相机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追问:从他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对呀,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点课题“勤奋”)(3)男生读一读。
女生读一读。
5、对比出理。
(1)把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做个比较,看看他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之处又是什么?不同之处是司马光从小很聪明,童第周从小学习成绩很差。
相同之处是他们最后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们都很勤奋。
(2)假如让你们给两位名人各送上一句合适的名言,你觉得送什么好?(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送给童第周: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6、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
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五、学习写法,明确方向。
1、作者怎么不举例我们班XXX呢?或者举例我们学校的老师啊。
(别人不知道呀)是啊,这里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2、同学们,你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自己勤奋学习了吗?你是怎样勤奋的?如果你没有勤奋,你打算今后如何勤奋学习?板书设计:16说勤奋司马光夜以继日编巨著童第周以勤补拙成大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模板第【2】篇〗教材分析: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无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认识“茁、镢、琅、窑、梁”五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
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弄懂词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说道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构想: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解时,适当加入有段材料介绍充实本文。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简介延安。
3、请三位同学读诗,纠正字音。
4、延安指什么追寻什么意思(多名同学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出来。
2、全班交流,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
三、按阅读提示自读自悟。
四、质疑解疑。
1、齐读第一节,讨论词意,句意。
2、学生独立解释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两句比喻句写出了追寻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却含而不露。
实际是指:“我们追寻延安”句意,我们追寻延安就象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阳”一样,表现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3、读第2节,讨论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诗句的含义。
a、河叮咚的流水”当年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这句实际是讲人们在延河度过的革命岁月。
b、“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
实际指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c、“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讲大生产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讲话的会场”讲当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连用四个“追寻你”,采用排比句科学性出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和依恋之情。
4、各自轻读第三节,讨论理解词意,句意。
“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现代化。
“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
“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
5、指名朗读第四节。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上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
实际上是说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绝不能丢。
6、有感情朗读两节,概括意思。
7、轻读第五节,理解:“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行尸走肉”,比喻有些人尽管活着,但只是躯壳,没有灵魂。
句意:延安精神崇高伟大,市区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灵魂,没有它,我们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8、读第六节,理解:“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含。
9、小结:诗中赞扬的延安精神具体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相关心、爱护)五、总结课文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延安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2、指导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1、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练成诗朗读。
板书设计: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5延安,我把你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模板第【3】篇〗教学目标: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师生共同欣赏,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交流)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2)交流(3)个别读(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被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配乐出示(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
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2)个别读(3)男女赛读(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吉林雾凇的景象定是赞叹不已,那让我们看看土生土长在吉林的人们是如何赞叹这一美景的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齐读(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交流(4)齐读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