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交往规划书

人际交往规划书

人际交往规划书一.前言 (2)二.人际交往概述 (3)(一)1.人际交往的定义 (3)2.人际交往的原则 (3)3.人际交往的六大效应 (5)(二).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7)1.个人因素 (7)2.家庭因素 (8)3.社会因素 (8)4.文化因素 (8)(三).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9)二.个人人际交往现状 (11)1.人际交往能力 (11)2.个性特点 (11)3家庭环境 (12)4.社会环境 (12)5.总结 (12)三个人人际交往的swot分析 (13)四.人际交往目标的确立 (14)1.能力提升目标 (14)2. 人际积累目标 (14)3、建立良好关系目标 (15)五.计划实施 (16)1、实现人际交往能力目标的实施计划 (16)2、实现人际交往知识积累的实施计划 (16)3、实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目标的实施计划 (16)六.检查与评估 (17)一.前言我们走过花季,走过雨季,还走过了黑色的六月,然后呢就走进了被人们戏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这一路走来有过多少的不易与艰辛,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们清楚得很,不论你的过去,你的背景怎样,你进来了,就和所有其他的同学一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样的芸芸众生呀,你认命也好,你不甘也罢,因为,大学是你的一个新的起点,大学几年光阴的花费将直接决定你未来的命运,关键在于你是如何经营你的大学生活,在你毕业的时候你能直接看到精心经营背后的直接效益:物有所值还是物超所值。

人际交往是我们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话题。

大学生人际的内容从厚的外层逐渐向个体内在的认识和体验发展,表现为围绕学习,娱乐,思想,感情沟通,职业志愿,未来理想和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交往。

积极的人际关系氛围是靠大家共同努力逐渐培养起来的。

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带着真心、诚心、善心、爱心、平常心、宽容心等积极心态与人交往,将有利于营造融洽、宽松的人际环境,有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交流。

二.人际交往概述(一)1.人际交往的定义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

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通常人际交往有赖于以下条件:1、传送者和接受者双方对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

2、交往过程中有及时的信息反馈。

3、适当的传播通道或传播网络。

4、一定的交往技能和交往愿望。

5、对对方时刻保持尊重。

2.人际交往的原则1.要以诚待人,不要过于世故。

"诚"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自古以来一向受到人们的崇尚,交往能做到一个"诚"字,必能老少无欺,从而赢得真诚的回报。

反之,世故圆滑,尔虞我诈,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对方的真诚相待。

2.要言而有信,不要轻易作出许诺。

我们如果答应帮朋友做某一件事情,就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诺言。

一个人言而无信,到头来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弄不好还会众叛亲离,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3.保持适度距离,不要过于亲近。

人际关系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可称作心理上的距离。

不分亲疏地靠近对方最终难免引起,不快,彼此之间还是应该保持适度距离为好。

(四)要自尊自爱,不要热衷于接受他人的馈赠。

十分要好的朋友,诚心诚意地相互赠送一些小礼物,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是人之常情。

但假如仅有一面之交或交往不深的人,最好当面谢绝,尤其是异性间的馈赠,受赠方更需头脑清醒,了解对方的用意,不可来者不拒,以致受制于人。

(五)要平等待人,不要盛气凌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切记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往的受益者是双方的,一定要平等待人,不可盛气凌人,动辄以恩人、救星或老大自居。

(六)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好为人师。

要虚心听取真正朋友的忠告,切不可讳疾忌医。

而你也可以在可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其参考,不要遇事好为人师,弄得他人无所适从。

(七)要善始善终,不要见异思迁。

朋友之间也有因误会而产生不快的时候,此时,应设身处地地替对方多加考虑,即使错在对方,也应豁达大度,谅解其过失。

(八)要不滔不骄,不要见风使舵。

真正的友谊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对每个人来说,在身份、地位发生变化步步高升时,尤其应记住不要给老朋友造成一阔脸就变的印象。

(九)要宽以待人,不要苛求于人。

严以对人,宽以对己是一种有悖于公平的双重标准它只会导致对方反感。

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放纵自己,不苛求他人,必能赢得对方的敬重。

3.人际交往的六大效应人际交往中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的认知也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过程中常常受人际认知的心理效应的影响,而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要了解这些心理效应,以纠正对他人认知中的偏差。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

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影响着以后的交往。

一个士兵对另一个士兵的第一印象好,他们俩就会愿意交往下去,建立友谊。

相反,如果对其一开始就产生反感,就不乐意交往下去,即使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与其接触,也会态度冷淡。

首因效应会对认知他人造成偏差。

所以要审慎对待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不能因为第一印象好而忽略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也不能因为第一印象坏而拒绝交往。

2、近因效应。

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士兵最近给军官留下的印象,容易使军官改变对士兵的看法,常常表现为军官因士兵最近的一次失误而否定其前面的成绩。

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所以在对他人认识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消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在与熟悉的人进行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

3、晕轮效应。

对人的看法,人们常有一种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认识倾向,犹如大风前的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

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优点,就认为其其他方面也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更多好的品质;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笼罩,认为他其他方面都不好。

这种对人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比如,当看到一个新兵军容整齐、姿态端正,就认为他做事心细,有条有理,意志坚强,工作负责;当看到一个士兵邋邋遢遢,就觉得其办事拖沓,责任心差,看不到他身上的优点。

晕轮效应是一种人际认知偏差,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

4、刻板效应。

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

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教师文质彬彬、商人大多较为精明,诸如此类看法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的印象。

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再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以此为根据去认知他。

刻板效应的产生,一是来自直接交往印象,二是通过别人介绍或传播媒介的宣传。

刻板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由于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人迅速作出判断,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适应环境。

但它也容易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人们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型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人。

比如,对士兵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经过商、打过工的兵滑头,爱提意见的兵刺头等,就隐藏着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

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刻板效应的作用、特点是不相同的,文化水平高、思维方式好、有正确世界观的人,其刻板印象是不"刻板"的,是可以改变的。

要纠正刻板效应的消极作用,关键是要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5、投射效应。

即指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投射效应对他人的感情、意向往往作出错误的评价。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感情投射就是其中的一种。

感情投射就是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

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战友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

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这就是投射效应产生的结果,导致对他人的认知障碍。

投射效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看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

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和事。

这种情况在青年士兵恋爱期间较为常见。

有的青年士兵处在热恋时,常在周围人面前吹嘘自己的女朋友如何完美无缺。

一旦失恋,又把对女友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言过其实。

青年士兵普遍认为,自己喜爱的对象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对象是丑恶的。

这种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交往对象身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交往中认知的客观性。

克服投射效应这种心理倾向的关键是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以避免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同时,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既要接受自己,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6、定式效应。

也称心理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看当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在交往中,定式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

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与男性交往,往往会觉得他们粗手粗脚、大大咧咧;与女性交往,则会觉得她们柔柔弱弱、心细如针;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对于曾经欺骗过你的人,定会加倍小心。

知道了定式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注意克服,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

(二).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对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绪、个性等方面。

交往双方在信息交流中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认知风格不同等,会造成认知失调而影响交往。

愤怒、焦虑、悲伤等不良情绪,以及激情状态或长期心境不佳都可能导致对信息的曲解。

个性方面的差异是交往中最主要的障碍来源。

交往双方气质相似、性格相近、趣味相投,双向沟通可顺利进行,但若脾气各异、志趣不同,交往遇到困难是可想见的。

2.家庭因素家庭文化背景对大学生交往观念的直接影响家庭文化背景,一般包括家长的文化程度、社会职业、家庭结构、消费方式、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等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