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心理学培训课件
依恋理论心理学
15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
依恋理论心理学
16
陌生情景
1. 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 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2. 陌生人进,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 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 (1分钟)
3. 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依恋理论心理学
24
安全型儿童(考点)
▪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 外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 玩耍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 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对陌生人比较 友善。
▪ 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依恋理论心理学
25
焦虑-矛盾型儿童(考点)
▪ 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紧张地关注母亲的 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
依恋理论心理学
12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依赖他们或让他
1 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
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与别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
2
信和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 会很紧张,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
也有点不自在
依 恋 类 型 测
试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
3 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
依恋理论心理学
动物的依恋: 印刻现象
依恋理论心理学
• 印刻现象:在 动物个体生命 的一个特定时 期,由于遇到 某一特定刺激 而建立的一种 固定的行为模 式。
2
依恋理论心理学
3
哈 洛 —恒河猴实验
小恒河猴, 你为何如此忧伤?
依恋理论心理学
4
绒布妈妈:用光滑的木头做的身子, 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 铁丝妈妈: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绒 布妈妈相似,但可以提供奶水。
▪ 前依恋期(0~2个月) ▪ 依恋关系建立期(2~7月) ▪ 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 在孩子两岁以后,孩子与特定个体逐渐形
成“内部工作模型”。这种内部工作模型 是孩子人际交往的基础。
依恋理论心理学
10
儿童的分离焦虑(考点)
▪ 当孩子长到6-7个月以后,我 们可以看到,孩子开始害怕陌 生人,而且当他们与妈妈或其 他亲人分开时,还表现出明显 的焦虑和担心。
▪ 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 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依恋理论心理学
27
焦虑-矛盾型儿童的母亲
▪ 母亲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 上对孩子不可亲近。
▪ 儿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坚持寻求关注, 则母亲就能够做出反应,因而儿童始终保 持与照看者的亲近。
▪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 会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离我而去。我想和别人完全融为一体,
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依恋理论心理学
13
三种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焦虑-矛盾型依恋
依恋理论心理学
14
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
▪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 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 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 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
情境三: 母亲离开, 陌生人与 婴儿在1一9 起
依恋理论心理学
情境四: 妈妈返回, 安顿婴儿
20
依恋理论心理学
情境五: 母亲离开, 孩子单独 留在室内
21
依恋理论心理学
情境六: 陌生人进 行房间, 与婴儿2一2 起活动
依恋理论心理学
情境七: 母亲再次 返回,重 新安顿2婴3 儿
观察的行为
▪ 实验者可以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 儿童的表情和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等), 以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以此判断 母子依恋关系的性质。
依恋理论心理学
11
依恋关系理论
▪ 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 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 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 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 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 早期母婴关系的品质决定了人一生的幸福感。
▪ 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当母亲回来后,他们 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 尖叫踢打来拒绝。
▪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 对陌生人也不友好。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 关心和敏感。
依恋理论心理学
26
回避型儿童(考点)
▪ 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母亲返回时,他 们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
依恋理论心理学
5
➢小恒河猴看到恐惧事物立即跑向 绒布妈妈,并紧紧地抱住她; ➢当铁丝妈妈在,绒布妈妈不在时, 小恒河猴只一味退缩、躲避。
恐怖刺激物
“玩具打鼓熊”
依恋理论心理学
6
将小恒河猴放在一个有玩具的陌生环境中:
③ 与绒布妈妈相处一段时间后
开始积极探索陌 生情境,充满乐 趣。
② 绒布妈妈在场 紧紧依偎在绒 布妈妈身边
① 绒布妈妈不在场 退缩 消极 对外界漠视 缺乏安全感
依恋理论心理学
7
如果一个婴儿没有机会与照看者建立情感 联系将会怎样?
▪ 在一系列重要研究中, Spitz 观察了在抚养 院中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在 3 到 12 个 月间被他们的妈妈抛弃的,这些婴儿被安 置在一个大房子里,与其他至少 7 个婴儿 一起由一个护士看护。不象与妈妈分离以 前那样高兴和随和,在这里他们哭泣,退 缩,体重减轻,而且很难入睡。如果婴儿 认识的养育者不能代替婴儿的母亲,婴儿 的抑郁就会迅速严重起来。
依恋理论心理学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避免 儿童遭受空袭的威胁,而将他们疏散到安 全的地方,当时有些父母不愿和孩子分离, 将孩子留在身边,一同躲避空袭。战后的 研究发现,离开父母被送到安全地方的孩 子,其表现的行为问题较之当时留在父母 身边的儿童要多。
人类的依恋
依恋理论心理学
9
人类依恋的发展(考点)
依恋理论心理学
29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
▪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 自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 触,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 孩子间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4. 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 3分钟)
5. 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
6. 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
7. 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
钟)
依恋理论心理学
17
依恋理论心理学
情境二: 陌生人 (左)与 母亲(1右8 ) 一起坐着
依恋理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