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恋理论(心理学)

依恋理论(心理学)


2
3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 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 离我而去。我想和别人完全融为一体, 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依 恋 类 型 测 试
三种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焦虑-矛盾型依恋
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 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
他们很喜欢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欢在适当的时候 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宽容地接受伙伴、家 人和伴侣的缺点,不保留地支持他们。 安全型的人容易发现同伴的忧虑并给予情感上的 支持。
一项研究
在一项研究中,告诉女性参加者,她们马 上要到一个有着危险电子设备的隔离的房 间去体验焦虑。当这些妇女与约好的伴侣 一起等着实验开始时,研究人员发现,安 全型的男伴在同伴表现出焦虑时给予了较 多的情感支持,但回避型的男伴则没有。
情境二: 陌生人 (左)与 母亲(右) 一起坐着
情境三: 母亲离开, 陌生人与 婴儿在一 起
情境四: 妈妈返回, 安顿婴儿
情境五: 母亲离开, 孩子单独 留在室内
情境六: 陌生人进 行房间, 与婴儿一 起活动
情境七: 母亲再次 返回,重 新安顿婴 儿
观察的行为
实验者可以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
成人的依恋风格---回避型
回避型: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 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 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
回避型成人的恋爱
回避依恋型的人害怕亲密及怀疑他人。他 们相信真正的爱不会长久,电影和爱情小 说里描写的那种深爱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在一项研究中,43%的回避型大学生从没 有恋爱过。 回避型的人难以给伴侣情绪支持,同时在 他们自己需要支持时也不善于从伴侣那儿 寻求情绪支持。
案例
参加了一次婚姻辅导的课程之后,林涵开始怀疑 她与老公之间是否出现了问题:“因为他经常出 差,虽然每对相互之间的亲昵感到 别扭,他不说,但我们两个都能感觉得到,我很 期待拥抱、亲吻,但绝对没有,即使在他回到家 后,我兴奋地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但还是没有! 眼神互相接触的时候似乎也显得不自然。最要命 的是,我们好像总是要过一个晚上才能再亲近起 来。”
案例
第4次失败的爱情之后,江浩似乎已经濒临崩溃边 缘,“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做出那么多牺牲和改变, 她都不满意。她知道我是爱她的,我只是受不了 她和男同事吃饭,和男同事单独出差,别的我都 可以忍受,就是忍受不了胡思乱想,我想完全拥 有这份爱情,这难道错了吗?她难道就不能为我 做出一点改变,略微地约束自己一下。” 爱情中的相互约束是很简单的事,但爱情破裂的 真正根源是,江浩偏执在爱情的占有中:惟恐女 友会离开自己,努力让自己屈从女友的种种要求, 尽量让对方快乐,可江浩得不到相同的回报,不 平衡的爱情从开始就会埋下失败的伏笔。
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紧张地关注母亲的 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
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当母亲回来后,他们 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 尖叫踢打来拒绝。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 对陌生人也不友好。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 关心和敏感。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5条改善依恋关系的建议
如果还没有恋爱,找一个安全依恋型的爱人是绝 对的必要; 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等; 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说话; 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 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 与爱人的意见。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珍藏; 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 密。
焦虑-矛盾型儿童的母亲
母亲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 上对孩子不可亲近。
儿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坚持寻求关注, 则母亲就能够做出反应,因而儿童始终保 持与照看者的亲近。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 会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 自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 触,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 孩子间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人格心理学第四讲
人类的依恋关系
心理咨询中心 俞林鑫 电话:85070525 邮箱:zustxlzx@
动物的依恋: 印刻现象
• 印刻现象:在 动物个体生命 的一个特定时 期,由于遇到 某一特定刺激 而建立的一种 固定的行为模 式。
一项实验
由母亲抚养长大的猴子
由替代的母亲(毛绒绒的玩具 猴)抚养长大的猴子 不能成为好母亲:放任它们的 孩子任意的活动而没有给予保 护;拒绝照顾它们的孩子;在 身体上虐待孩子。
成人的依恋风格---安全型
安全型: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
安全型的人能忽略同伴的缺点而接纳和支 持同伴。 跟安全型的同伴交流比跟回避型或焦虑-矛 盾型的人交往要更温暖更亲密。
他们比其他依恋类型的人更喜欢在恰当的 时候与别人分享个人信息。
安全型成人的恋爱
安全依恋型的成人比另两种类型的人对他们的恋 爱关系更满意。
依恋关系理论
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 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 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 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 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早期母婴关系的品质决定了人一生的幸福感。
1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依赖他们或让他 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 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与别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 信和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 会很紧张,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 也有点不自在
母亲似乎对儿童的接触尝试做出消极的反 应:当儿童悲哀时,母亲退缩。
案例
小琪说她只跟爸爸比较亲近,跟妈妈非常疏远。妈妈没有 给她任何关怀。她说妈妈对她的伤害比较大。小时候,她 的脚崴了,当时肿得老高,她就嚎啕大哭,妈妈却仍然在 那里做她的饭,根本不理,连看都没看一眼。小琪觉得, 虽然和妈妈一直生活在一起,但好像没有感情上的融合。 她说:“我看着她就有厌恶的感觉。比如我在玩电脑,我 妈突然在我后面站着,我就会非常厌恶。”从小到大,小 琪与妈妈的关系一直如此。前段时间,她还问过妈妈,说 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因为那天小琪正好是在厨房里做饭, 不小心让刀把手指切了一个口子,当时就流很多血,妈妈 也看见了,结果只淡淡问一句你怎么了,再没第二句话。 这使得内心一腔愤怒的小琪,逼出一句是不是妈妈亲生的 话来。 这个妈妈不光对女儿这样,对她的丈夫、儿子也是这样的。 但不是说妈妈不喜欢她,而是妈妈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她 不知道一个母亲应该怎么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比如拥抱、 抚摸。
成人的依恋风格---3
焦虑-矛盾型: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 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 于吓跑了同伴。
焦虑-矛盾型成人的恋爱
焦虑-矛盾型的人多次恋爱,但是难以得到 他们拼命追求的长久的欢乐。
这些人唯恐失去伴侣,因此而屈从于伴侣 的愿望,尽力去让对方快乐。 焦虑-矛盾型的人更有可能爱上不喜欢他们 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避免 儿童遭受空袭的威胁,而将他们疏散到安 全的地方,当时有些父母不愿和孩子分离, 将孩子留在身边,一同躲避空袭。战后的 研究发现,离开父母被送到安全地方的孩 子,其表现的行为问题较之当时留在父母 身边的儿童要多。
人类的依恋
人类依恋的发展
前依恋期(0~2个月)
回避型儿童
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母亲返回时,他 们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
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 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安全型儿童母亲的特点
对孩子很敏感。她们能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喂食, 对喂食的时间、速度和方式等都非常敏感。
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她们在孩子哭时会去安慰、 “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看着他们时会对孩 子说话。 母亲允许适宜于孩子年龄阶段的自主和探索。亲 近具有灵活性:儿童和母亲各自独立活动,并不 时进行随意交流。 母亲和儿童似乎在互动中获得乐趣。
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
陌生情景
1.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 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2.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 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 (1分钟) 3.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4.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 3分钟) 5.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 6.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 7.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 钟)
依恋关系建立期(2~7月) 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在孩子两岁以后,孩子与特定个体逐渐形 成“内部工作模型”。这种内部工作模型 是孩子人际交往的基础。
儿童的分离焦虑
当孩子长到6-7个月以后,我 们可以看到,孩子开始害怕陌 生人,而且当他们与妈妈或其 他亲人分开时,还表现出明显 的焦虑和担心。
如果一个婴儿没有机会与照看者建立情感 联系将会怎样?
在一系列重要研究中, Spitz 观察了在抚 养院中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在 3 到 12 个月间被他们的妈妈抛弃的,这些婴儿 被安置在一个大房子里,与其他至少 7 个 婴儿一起由一个护士看护。不象与妈妈分 离以前那样高兴和随和,在这里他们哭泣, 退缩,体重减轻,而且很难入睡。如果婴 儿认识的养育者不能代替婴儿的母亲,婴 儿的抑郁就会迅速严重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