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黄帝内经_中的养生之道

_黄帝内经_中的养生之道

GUOXUE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致用·养生ZHIYONG ·YANGSHENG·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

中的之道YANGSHENGZHIDAOZHONGDE 。

HUANGDINEIJING (76)ZHIYONG·YANGSHENG致用·养生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将军之官:肝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躁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

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

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

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

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呼(h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

因此乌梅、醋、山楂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

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

生活中多发“呼(h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

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

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对于肝系统功能失衡的人群,服用百通胶囊,可以缓解肝风上炎引起的高血压,减轻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使用枸杞胶囊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能够减轻眼干涩、目赤肿痛等症状;而对于长期饮酒,有脂肪肝、酒精肝的人群,则需多服用久宝纳豆胶囊。

后天之本:脾胃养生之道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则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脾土系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

《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

”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

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

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黯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

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嘘(x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

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77·GUOXUE多用黄色。

饮食上应多吃黄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

如民间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按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统。

在中药养生中,灵芝、人参、纳豆、白术、茯苓、獐宝都是益气健脾的良药。

经过高科技提取浓缩而成的中药保健品则更优于药材本身。

人体的宰相:肺养生之道《黄帝内经》说:“肺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

”因此,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则伤肺。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则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有以下症状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

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咝(si)”这个发音都与肺相关,归属于肺金系统。

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佳。

生活中多发“咝(si)”这个音对肺功能也有帮助。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位置,能有效防止鼻炎;檀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调养肺脏的仙草中,养肺阴枫斗第一;补肺气冬虫夏草最佳;灵芝功效最全,既能养肺气又能调理肺气。

对于易感冒、咳嗽者和慢支、哮喘人群,可长期服用久润枫斗晶养肺阴而减轻呼吸系统症状。

慢性咽炎人群适合服用以莲子、川贝母为主要成分的咽爽含片。

由于肺主皮毛,患有家族性色斑的女性,通过调理肺气可减轻色素沉淀。

先天之本:肾养生之道《黄帝内经》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如果生殖系统出现问题,就说明肾的精气不足了,要赶快补充精气。

老百姓常说“耳大有福”,背后的原理就是肾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大饱满、精力充沛,做事业自然拼劲十足、无往不利。

曾国潘说“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即是此意。

经常耳鸣或者听力下降的人,就表明是肾气不够用了。

什么是肾主骨呢?中医认为,人的骨骼强健与否,由肾精气盈亏所决定。

骨质疏松的人要补养肾的精气,肾的精气足了,骨骼就强健有力了。

人静坐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

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唾液归属于肾水。

所以肾阴虚的人口里会经常干,缺少唾液,这就是肾精不足了。

反之,会出现腰膝酸软、手脚冷、体虚乏力、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等症状。

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吹(chui)”这个发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

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乌鸡都是补肾佳品;另外猪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补肾良品。

日常生活中多发“吹(chui)”这个音对肾功能也有帮助。

腰为肾之府。

中医认为腰膝酸软就是肾虚。

经常转动腰,对肾就有好处,传统养生里面叫“晃龙”。

太极拳或者气功站桩,都有一个要点叫松腰,就是通过松腰来调养肾气。

在腰上有个要穴叫肾俞穴,经常拍打肾俞穴,对肾的精气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补肾仙草中,力量温和持久而不伤身的枸杞、玛咖为第一,对于肾气不足虫草最佳。

对于男性人群,可长期服用玛咖胶囊和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提高体力、精力等。

女性肾虚可服用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减轻腰膝酸软、手脚冷、耳鸣、眼花等症状。

致用·养生ZHIYONG·YANGSHENG78GUOXU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