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论述与拓展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论述与拓展
1
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阐述
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阐述
1.新古典理论的要素禀赋,拓展了中间产品并允许一 些要素可以跨境转移。
2.市场失灵理论,解释了跨境经济活动的坐标,而且 说明了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不同行为。
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阐述
1
折衷理论的拓展
折衷理论的拓展
1、折衷理论是一种模式而非理论
折衷理论的拓展
3.解释不同的国际经济参与形式 折衷理论可以和国际商务贸易的其他形式向结 合,如:内部贸易、合资企业与非合资企业的合 同协议。 企业内部贸易(intra-firm trade) 企业间贸易 (inter-firm trade)
折衷理论的拓展
4.决策中心
WHERE? 权衡在不同国家的决策成本(母子公司进行管理和交流的 成本) WHO? 母公司OR子公司 eg.跨国公司的两个生产部门,一个在法 国,一个在美国。当他们的目标都是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时,他 们每一个都充当着独立决策单元;当母公司要求实现整体利益最大 化时,就要实行决策中心化。
单击编辑副题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5.阿利伯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季度 阿利伯对邓宁理论的不同观点:跨国公司的属性并不是参与国 单击编辑副标题 单击编辑副标题 际生产,而是利用母国货币进行的金融活动。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 的流向是与货币优势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的,是资产在各通货区域之 间的流动;对外直接投资时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企业经营活动。 邓宁认为,其理论无法解释不同通货区的国际投资行为,并且 没有从非金融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国际运营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重新论述及拓展
国际生产折中
理论背景知识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满 足以下三个条件: 1.所有权优势。即独占某些无形资产的优势和规 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2.内部化优势。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 将优势内部化要比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市场交易将 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为有利。 3.区位优势。东道国不可转移的要素禀赋优势以 及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要素禀赋一般 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
单击编辑副题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6.小岛清的假设 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从该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的 产业依次进行,获得东道国的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这样可以发挥投资母国 和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使双方获得利益。 小岛清认为生产折衷理论过于微观。 同时,邓宁指出了小岛清理论的不足之处。 仅反映和解释了60-70年代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日本对外投资状况,但 不能解释美国的FDI活动。
折衷理论的拓展
5、跨国公司的撤资 撤资的条件:1)缺少OLI中的任意一个2)特定的撤出 障碍与进入障碍不一样 发生撤资的情况:1)要素分布的改变a.竞争优势的递减 b.使其从东道国移除 2)所有权的转移可能是因为所有权 的错误归属所致,其他公司可能能更好的利用该子公司的 设施装备
折衷理论的拓展
6、跨国公司活动的影响(跨国公司活动对母国和东道国实现经济目 标的影响) 从东道国的角度来说,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是把双刃剑。 当市场和生产变得更加国际化时,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影 响的讨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一些由跨国企业为主导的战略产 业中,跨国公司的寡头垄断战略与东道国的国内保护战略必然会发生 冲突。
单击编辑副题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4.折衷理论不能够解释企业特定行为的差异化? 企业特殊性质是跨国公司采取特定的OLI(所有权、区位、内部化)组合重要决定因素。 第一季度 战略行为模型:产品周期、垄断战略、风险最小化模型 单击编辑副标题 单击编辑副标题 众所周知,国家属性以及产业特点是影响要素禀赋的关键因素,然而鲜有注意到公司属性 (特别是那些以运营和战略为基础的企业)同样能够影响到OLI(所有权、区位、内部化)的参 数配置。 总而言之,在生产折衷理论中没有包括企业行为这样的变量
折衷理论的拓展
以日本为例,在其处于第二阶段时,日本最初不允许跨国公司在中间产品市场上 的内部化,在日本有了本国的技术能力后,日本对于对内投资开始放宽要求。 在198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了第五个阶段,欧洲和日本在美国的对外投资超过 了19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在欧洲和日本的投资。 预测: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其跨国公司将产生以下两个变化:在发达国家 的投资比例将会增加;竞争优势更多的是他们的管理运营能力而非拥有特定的资产。 建议:日本跨国公司应该关注生物技术和远程信息处理这样的新领域,而这正是 美国和欧洲正在研发和投资的领域。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国际生产的一般性的还是特殊性的? 第一季度 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动因,其所有权( O),区位(L),内部化 单击编辑副标题 单击编辑副标题 (I)的选择是不同的。 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的两点不同:1.产品和服务贸 易是中间产品而非最终品。2.折衷理论允许政府的干预。 H-O-S忽视了交易性市场不完全。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第一季度 国际生产的第二种情况是:对于拥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来说, 国外投资是一种 单击编辑副标题 单击编辑副标题 比 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即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弥补了市场失效(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并发挥作用) 邓宁同样认为,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特定优势一样,也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 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同时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 业也不一定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它也可以在国内扩大生产规模再行出 口。
对理论名称的修正 。鉴于全球国际生产实际情况的日趋复杂和其 他学者的尖锐批评,邓宁逐渐认识到任何单独一种理论难以全面清 晰地解释各种具体的国际生产行为 ,所以他将其理论的名称由“国 际生产折衷理论”改为“国际生产折衷模式 ”,以标明其学说只是 一种范例、理论框架 , 所提供的是一种研究方法 , 不能生搬套用到 具体个别的国际生产现象上。折衷范式是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 用来确认和评估影响外国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的重要性。
投资发展周期将一国经济发展划分成几个阶段:1)没有对内和对外的跨国企业活动 2) 开始进口中间产品3)初次实现出口4)当一个国家成为一个完全的进口方5)一国跨国公 司的特定所有权优势更多的是由企业的特点决定的(交易成本最小化)而非国家决定的 (资产优势);国内外跨国公司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更多的考虑的不再是要素禀赋的比较优 势
一、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的批评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
论述
三、生产折衷理论的拓展
1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第一季度 1. 竞争或所有权优势是否能够解释国际生产? 单击编辑副标题 单击编辑副标题 所有权优势 即保证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竞争所必须的优势。 所有权优势包括两种:Oa、Ot Oa :资产性所有权优势 Ot :交易性所有权优势 引发跨国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市场不完全性包括: 结构性市场不完全 海默 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 交易性市场不完全 蒂斯、卡森 有效行政管理的优势 单击编辑副题
单击编辑副题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2.区位优势:结构性和交易性市场不完全 第一季度 区位优势是指跨国企业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 单击编辑副标题 单击编辑副标题 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境等诸因素的影响。 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 二是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还必须引入内部 化优势 三是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 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 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 单击编辑副题 四是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 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折衷理论的拓展
2.国际生产方面的动态和发展 弗农(R.Vernon)教授曾于1985年指出折衷模式仅涉及对国际生产的静态描述,而没有讨 论国际生产动态的变动过程。邓宁接受这项批评并开始补充其理论的动态化内容: 随一国经济的发展,该国的OLI优势会发生变动,引致外国企业来该国投资,该国企业
也会逐渐到国外投资。在投资的这种流入和流出的变动中能分析出变动的 条件及发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