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2.清热燥湿药—偏于苦燥,能清热燥湿,用于 泻痢、黄疸等湿热证。(黄芩、黄连、黄柏)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3.清热解毒药—清解热毒,用于热毒壅盛证, 如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金银花、 连翘)
•4.清热凉血药—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 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牡丹皮、生地黄)
•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 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注意事项:
•(1)体虚有里热证时,应注意顾护正气, 当配伍补虚药同用。
•(2)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有针对 性地选择使用。
•重点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药:芦根、天花粉、竹叶、决明子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石膏
• 药材石膏
PPT文档演模板
• 煅石膏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石膏Shigao《神农本草经》
•要点: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临床证面
取得良好效果。
•命名:本品为矿石入药,其煅研醋调,固密甚于脂
膏,故名。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
•或善泻火,或善凉血
•或善解毒,用各有别
•夏月剂量宜强,冬月剂量宜弱
•脾胃虚寒者慎用,真寒假热者应戒。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
•性味:苦寒或甘寒。归经: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范围: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 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入肺胃 走肌表—解肌退热
•味辛发散
入肺胃—清肺胃热邪
•性寒清热泻火——热去火消,津液自生 甘寒相合

滋阴清热
•味甘滋补阴液——阴液得补,火热自消 生津止渴

热清渴止,心烦可除——除烦止渴
•煅用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收敛生肌
•应用
•1.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本品善解肌退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2.热的分类
•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脉数。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
• 里热 苔黄、脉数有力。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失眠、脉细数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一.定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 2.根据病情适当配伍。
• 里热兼表证—与解表药同用,以表里双解。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 热在气分兼血热(气血两燔)—清热泻火 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气血两清)。
• 里热兼有积滞—当清热、泻下同用
• 3.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 假热者忌用。
同用,共奏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化斑汤。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热性病亢进期之高烧稽留, 如急性肺炎、伤寒、乙脑、流脑、猩红热、腮腺炎等。 并可减退因热证而致昏谵狂妄及头痛烦躁、大渴引饮。 生石膏配生地黄、黄连、栀子、黄芩、赤芍、玄参、 连翘、丹皮、竹叶、大青叶等)。 •2.肺热喘咳。 • 本品辛寒入肺经,有清泄肺热作用。(但无止咳 平喘作用)
• 苦燥容易伤阴,阴虚者慎用,或与养阴生 津药同用
• 4.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以伤正气。
• 5.夏天用量宜大,冬天用量应少。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寒凉伤阳—寒凉药物易损伤阳气
•甘寒助湿—甘寒药物易助湿邪 副作用
•苦寒败胃—苦寒药物易损伤脾胃
•苦燥伤津—苦燥药物易损伤津液
•诸药性能,均能清热
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 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 生石膏30~60g,知母9~15g、炙甘草3~9g、 粳米15~30g。水煎至米熟汤成,分两次服。 病重一日可服2~3剂。 •兼气阴虚者,加人参(党参)如人参白虎汤。 若温邪渐入血分,气血两燔而见高热不退、 发斑疹,常与玄参、丹皮、栀子清热凉血药
•5.清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 热、骨蒸潮热等。(地骨皮、银柴胡)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五.注意事项:
• 1.首先应辨证准确。
• 因里热病证既有气分、血分之别,湿热、热 毒之异,又有实热、虚热之分。故应辨别里热症 属气分、还是血分;是实热还是虚热;是一般的 火热,还是湿热以及里热所在的部位(肝热、肺 热、胃热)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9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第九章 清热药
•概述
•1.热的含义:
•热与寒相对而言。“热”是从症状上来说的。 不仅指身体发热,而且也指体温不高的热象。 凡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 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五心烦热等,均属 “热”的范畴。
PPT文档演模板
•治邪热袭肺的发热、咳嗽、气急鼻煽,常配麻黄、 杏仁、甘草,以清宣肺热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胃火牙痛。 • 本品入胃经能清胃泻火。治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常配黄连(10g)升麻(10g)等,如清胃散。
• 二.功效
• 药性寒凉 清热泻火

清热燥湿
• 清解里热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 沉降入里 清退虚热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三.适应症:
•里热证
• 1.热病高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 红、苔黄、脉数等。
• 2.湿热所致的痢疾、黄疸。
• 3、血热妄行造成的各种出血证。
• 4、热毒壅盛造成的疮痈肿毒、目赤肿痛、 咽喉肿痛。
• 5、阴虚发热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四.分类:
•由于里热证的致病因素、疾病表现阶段及脏腑、 部位的不同,里热证有多种证型,需选择不同的 清热药进行治疗。
•根据疾病的证型以及药物的主要性能,清热药 可分为
•1.清热泻火药—清解气分热邪,用于高热烦渴 等气分实热证。(石膏、知母)
钙(CaSO4.2H20)。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多用于热病气分证
•煅用—清热力逊,收敛生肌力专。(多外用)
•处方用名: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肺、胃。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用)。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清热药12节
•分析:
•性寒清热
入气分—清气分实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