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民国十大才女——才貌双全,钟灵毓秀民国十大才女之一:史良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大律师、著名法学家,中国第一个女部长。
是民国十大才女中领导职务最高的女性。
史良出身于常州世代书香之家,自幼秉承了父亲倔强的品格和母亲干练的气质,从小聪颖过人、才思敏捷、口才杰出。
1919年史良参加“五四”运动,担任常州女师同学会的会长,还被推为省立第五中学、常州南师和女师三校学生联合会的副会长兼评议部主任,参加了学界联合会。
为了查禁日货、鼓动商界和工人罢市罢工,她经常在外进行宣传演讲,许多函电文告均出自史良的手笔。
史良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925年“五卅”运动中,史良积极组织了示威游行,以至被捕,释放后主编了一个名为《雪耻》的刊物,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列强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正式成立,选举宋庆龄、沈钧儒、史良等40余人为执行委员。
为了推动国民党抗日,她曾同沈钧儒、章乃器、沙千里作为救国会的代表,到南京请愿,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国民政府悍然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时、史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史良是“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君子,她在狱中拒绝敌人的诱降阴谋,坚持爱国无罪的正义立场。
法庭上,史良穿着香云纱的连衣裙,水红色压白花,质地温存纤柔,微微透,微微薄,艳惊四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李公朴与史良是常州人外,“七君子”的辩护律师也是一位常州人,他就是张太雷的堂兄张志让。
张志让早年留学欧洲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是民国著名的大律师,历任北大、复旦等名校教授,新中国诞生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史良和张志让这两位常州籍大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才思雄辩,他们严密的词句和幽默风趣的思辨使得法官们哑口无言。
直到七七抗战开始后,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史良等才被宋庆龄、何香凝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史良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会法律顾问,以律师的身份继续为争取民主、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进行着积极的民主革命活动。
新中国诞生后,史良担任了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部长,并担任中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常州历史上职务最高的女性。
民国十大才女之二:盛爱颐盛爱颐(1900年——1983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实业家,是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上海百乐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原南洋公学)校董,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常州人盛宣怀的七女儿。
盛爱颐从小聪明伶俐、见多识广,是盛宣怀最为宠爱的女儿,盛爱颐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她精通英文,能画善绣,写得一手好字。
她16岁那年盛宣怀去世,盛爱颐便已是亭亭玉立、如花似玉的豪门闺秀了。
盛家子女中,当数四少爷盛恩颐(汉冶萍钢铁集团总经理)和七小姐盛爱颐最有才能和胆魄,他们遗传了盛宣怀的优秀基因。
盛爱颐外表柔美秀丽,但内心坚韧刚烈,其桀骜不驯的气质不亚于史良,她一生历经波澜,创办上海百乐门舞厅,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
1932年,盛爱颐用官司赢得的50万大洋建造了一座六层美式风格的大楼,创办了“百乐门舞厅”娱乐公司,时任国民政府的上海市市长亲自出席开张典礼。
百乐门舞厅建成后立即成为了上海最负盛名的豪华娱乐会所。
张学良等国民党高官经常光顾,宋美龄经常在百乐门举行招待酒会,陈纳德陈香梅的婚礼在此举行,徐志摩陆小曼是常客,卓别林夫妇访问上海时慕名前来跳舞,百乐门也是黄金荣杜月笙等大佬们经常聚会之地。
百乐门已经成为上海上层生活的一部分。
从盛爱颐创办“百乐门舞厅”,追溯到盛宣怀与中国近代工业,可以发现盛家为发展中国民族产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娱乐场所,竟然也出自盛家小姐之手。
盛爱颐同时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她本身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公学)校董,她把盛家愚斋藏书楼的十多万卷藏书全部捐献给了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
民国十大才女之三:吴健雄吴健雄(1912年——1997年),江苏苏州府太仓县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
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曾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其丈夫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孙子)。
吴健雄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科学家。
吴健雄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吴仲裔在家乡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
由于父母提倡男女平等,吴健雄从小就能与其兄弟一样读书识字吴健雄是吴家出生的第一个女孩。
吴健雄自小长得眉清目秀,美丽动人,十分讨人喜欢,在学习方面,吴健雄已显现出颇不寻常的超人智商。
吴健雄1936年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在美国与袁家骝博士结婚,1944年参加了美国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1958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的国家科学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
1982年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吴健雄以其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1934年,吴健雄即赴美继续深造。
此后历经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吴健雄为世界现代物理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博士在读期间就参加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解决了连锁反应无法延续的重大难题,被人们称为“原子弹之母”。
她还验证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和“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并先后获得了各国政府及世界著名大学颁发的荣誉、学位和奖励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物理女王”。
民国十大才女之四:陈衡哲陈衡哲(1893年——1976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史学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陈衡哲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其他才女的榜样和老师。
在她的学生,涌现了一大批后来也成为著名才女的女性,如苏雪林、凌叔华、吴健雄、吕碧城、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丁玲、谢婉莹、林徽因、冯沅君、袁昌英等等。
可以说没有陈衡哲的引导,就没有人才辈出、绚丽多彩的民国才女这一群体。
所以陈衡哲不愧为“才女之母”。
陈衡哲出身在世代书香的常州名门,祖父陈梅村是清朝进士。
陈衡哲、盛爱颐、瞿秋白、吴祖光等都是远房表亲,他们的母亲们都是出身江南第一豪门的常州庄家小姐。
其中瞿秋白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2岁任北大教授),陈衡哲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远房表姐弟一起创造了中国教授史上的纪录。
陈衡哲1911年进入上海爱国女校,1914年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
留美期间,先在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获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
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和国内的陈独秀遥相呼应,高呼“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陈衡哲以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悟,才华横溢地挥笔创作,为新文学呐喊助阵。
1917年,她用白话文创作第一篇小说《一日》,比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早一年多问世,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位女作家。
1928年胡适为陈衡哲白话小说集《小雨点》作序时称,陈衡哲是他倡导文学革命“一个最早的同志”。
1920年,陈衡哲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教授。
陈衡哲在北大主教西洋史,同时教授英文。
后又在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授,编著出版了《西洋史》、《文艺复兴史》等著作,其中《西洋史》影响最大,被列为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
从1927年开始,陈衡哲编著了《中国文化论丛》。
苏雪林(1897年——1999年),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人,作家、文艺批判家。
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身于士宦之家,素以贤惠著称,给苏雪林以较大影响。
1919年苏雪林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
苏雪林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读书期间,受教于胡适、陈衡哲、李大钊等知名教授、学者,同学中又有庐隐、冯沅君、石评梅等追求新思想的才女,在师友的影响下,她的思想也深受震动,发生了很大变化。
1921年秋,苏雪林留学法国,她考入了由常州人吴稚晖在法国里昂创办的海外中法学院,学习西方文学和绘画艺术。
1931年她接受安徽省立大学校长杨士亮之聘,赴安徽大学教授文化史课;同年受聘于武汉大学教授,直至1949年。
在武汉大学执教期间,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基本国文和新文学研究。
苏雪林与凌叔华、袁昌英并称为“文坛三女侠”。
苏雪林在武汉大学执教历时十八年,1949年到了台湾,应聘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
1957年赴台南成功大学任教授,1974年退休。
苏雪林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一生为反鲁迅而战。
苏雪林性格中常常显露出“善争辩”的特点。
文学的讨论和论争主要是集中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文艺作品问题上,限制在文艺本身的范围内,可以说是学术之争。
而苏雪林与鲁迅的论争与上述情况则迥然不同,从表面上看似笔墨形式,但内容的实质却完全脱离学术,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对立状态和人身攻击。
苏雪林反对鲁迅的时间之长,发表文章之多,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随着时局的变化,苏雪林与鲁迅在思想上的分歧愈来愈大,其言辞也愈来愈激烈,真可谓“嬉笑怒骂,兵戈相见”。
苏雪林在《自跋》中写道:“以鲁迅一生行事言之,二十四史儒林传不会有他的位置,二十四史文苑、文学传,像这类小人确也不容易寻出”。
鲁迅用词当然也是一如既然的刻薄,双方语言都毫无遮拦,已然没有了应有的风范。
从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苏雪林连续写了多篇文章《说妒》、《富贵神仙》、《论偶像》、《论诬蔑》、《论是非》、《过去文坛病态的检讨》、《对(武汉日报)副刊的建议》、《论鲁迅的杂感文》等,反鲁迅无论从内容及语言上都十分激烈。
1949年,苏雪林到台湾后,她对鲁迅的态度便可想而知了。
从五十年代开始,不停地撰文,继续她的“反鲁事业”。
民国十大才女之六:陆小曼陆小曼(1903年-1965年),翻译家、文学家、画家,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陆小曼,可以说是民国十大才女中最为传奇,最有才华,人生最为坎坷,名气也最大的一位。
她一生追求自由、坚持正义、不屈苦难,哪怕被误解被争议也保持着自身独立的人格。
陆小曼兴趣广泛、天文地理科学戏曲无所不通,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读书过目不忘,天生丽质、美貌出众、气质如兰,而且性格高傲。
在北京的大学时代,人称“皇后”。
陆小曼父亲陆子福(1873年-1930年),又名陆定,常州武进人,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
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
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陆定任财政部赋税司司长、中华储蓄银行行长。
陆小曼母亲吴曼华,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副宰相)吴耔禾之长女,外祖父吴光悦,是清朝江西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