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石炉大修开炉方案
一、工作任务及工作范围
1.1工作任务
检查电石炉大修后的必备开车条件,并执行工艺操作。
1.2工作范围
备料→原始装炉→送电→焙烧电极→出炉至满负荷。
二、开炉前的检查内容:
2.1设备
2.1.1配料系统设备完好,具备正常开车条件。
检查标准参照《配料岗位操作规程》执行。
2.1.2供水系统试压试漏,已证实水路畅通且无泄漏;设备运转正常,阀门开关灵活。
2.1.3油压系统试压试漏,已证实组合把持器具备正常补充、压放和提升电极功能。
2.1.4电极机械制动装置已就位并符合高度要求(把持器所能下降的最低位置)。
2.1.5工具齐全(料面处理、出炉);电石小车、电石锅已备齐;运输系统(卷扬机、轨道、导轮等)经确认能正常运行。
2.1.6行车试运正常。
2.2电仪
2.2.1电网运行正常,120小时内无电网停电检修。
2.2.2电路导通,各部位绝缘符合要求(用直流焊机检查)。
2.2.3各表计(温度计、热电偶、压力表、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H2表、O2表等)已确认校验准确无误。
2.2.4电炉变、烧穿变经送电试运行无异常。
由35KV受电始端至电极把持器接触元件,由6KV至烧穿变压器及接触器符合投运条件。
高压补偿器符合投运条件。
2.2.5监视系统与检测系统投运正常。
2.3工艺
2.3.1原料符合工艺要求,且石灰窑具备相应加量生产条件。
2.3.2循环水经检测符合工艺指标。
2.3.3电极糊经检验合格并满足电极糊柱高度要求。
2.3.4装置空气、压缩空气与氮气系统运行正常,压力与流量满足工艺需求。
三、操作要点
3.1 电极工作端长度保留在2.2—2.5m之间,电极入炉深度保留在1.1—1.3 m 之间。
3.2各方条件具备方可送电。
3.3装料、送电开车应连续进行,防止炉料粉化。
3.4切忌石灰进入启动缸内。
3.5装料后送电前,应检查闭料阀灵活可靠。
3.6掌握好加热元件的投停时机。
3.7注意弧光与电流的把握尺度。
3.8防止电极过焙烧与欠焙烧。
3.9防止升温过快或电流冲击造成电极硬断。
3.10防止电极糊质量差、缺糊、刺火等原因造成电极软断。
3.11注意Y形与△形接线方式以及最佳倒角时机。
3.12 尽可能延长第一炉出炉时间。
3.13注意负荷、三相导通与翻电石之间的平衡度。
3.14提高炉温是投料生产的前提,电极焙烧正常是开炉的关键。
3.15水路正常是提高炉温、正常焙烧电极的前提。
3.16注意保护层的形成,防止炉壳被烧坏。
保护层一般要3—6个月才能形成。
3.17因电极入炉深度不平衡时三相电极电压允许不平衡运行,电压级差最大允许三级。
3.18烘炉阶段加料管闭料,随着负荷的增加及炉况变化,逐步过渡到连续加料。
此阶段大约为72小时。
3.19电炉负荷达到18000KW正常连续运行72小时,闭炉操作。
连续加料标志试产结束,即开炉工作结束转入正常生产。
四、操作程序
⑴备料→⑵安放启动缸→⑶压放电极→⑷砌筑假炉门→⑸铺焦炭→⑹铺混合料→⑺通水→⑻送电→⑼焙烧电极→⑽增加电极负荷→⑾关炉门间断投料→⑿倒角→⒀连续投料→⒁出炉
具体操作:
1、备料。
准备符合工艺指标的焦炭若干,置于炉前料仓备用(现配现用,防潮);
石灰料仓中储备符合工艺指标的石灰若干备用。
2、安放启动缸。
三相电极下各置起动缸一只,钢板厚度3─6mm,直径×高=1400×1200mm。
起动缸之间用φ20─30mm圆钢连接,相间不少于3根。
3、压放电极。
电极工作长度从底部环到电极工作端头2.2—2.5m。
电极壳内装入电极糊,粒度80—100mm,电极糊柱高度为电气接触元件以上约4.5m。
4、砌筑假炉门。
三相电极相对应出炉嘴向电极中心砌假炉门,材质为粘土砖,由炉衬内侧砌筑至起动缸处,几何尺寸:宽×高=250×500mm,炉门中心置φ150mm,长约3000mm圆木,用黄泥密封。
5、装炉
5.1炉底平铺焦炭,厚度为150—300mm,粒度为10─20mm。
5.2起动缸内装满焦炭、粒度10─20mm。
5.3起动缸间及炉膛其余部位装入炉料。
炉料配比为石灰:焦炭=100:65,根据石灰与焦炭的质量也可适当提高配比。
6、通水
6.1各冷却水路进出口阀门全开。
6.2启动循环水泵,检查冷却系统有无泄漏,压力、流量是否符合工艺指标。
7、送电
7.1电炉变压器经试送无短路,断路等现象后方可进行送电,电炉设
备检查绝缘,电极相间,电极对地之间绝缘合格后,方可正式送电。
7.2变压器档位2档,Y形接线、电流应≤25KA。
烘炉及焙烧电极
7.3送电前封闭通往净化系统水冷蝶阀,打开荒炉气水冷蝶阀,炉盖检查门对称打开三个,送电正常后6个检查门全部打开。
当炉气温度≥100℃时对炉气净化系统进行置换,置换合格打开净化炉气烟道的水冷蝶阀,启动布袋除尘器后的引风机将净化后的烟气排入大气。
7.4电极加热元件:3档24KW全开。
7.5下落电极与起动缸内焦炭接触打火,送电后不可过分下落电极。
8、电极负荷增加:
8.1按电极加热及焙烧状况而定:
8.2电极焙烧过程中根据弧光溢出情况,应向启动缸内补充适当焦炭。
8.3送电24小时内负荷及电流自然增升,直到电流达到25KA;负荷升到4000KW后,每天增升负荷500KW,电流逐渐增加。
待电流升到65KA、负荷升到8000KW时完成电极焙烧,这个时期大约需要4-----7天。
此阶段为开炉(炉门全部打开)操作。
9、间断投料
9.1视电极焙烧程度与炉温及弧光溢散情况投料。
9.2停电(停电前可适当提高负荷)、适当提升电极并捣碎启动缸周围的炭壳。
9.3关闭部分炉门,打开3层半各闭料阀向炉内投料;各闭料阀全开时间约为10秒,投料量视电极焙烧情况而定。
10、倒角
10.1第一次投料完毕即刻关闭所有炉门。
10.2变压器接线方式改为△形接线方式,2档起步电流同前Y形接线,并逐步提高负荷。
10.3倒角之后可根据电极的实际消耗以及期望的电极工作长度适当压放电极。
11、连续投料
11.1经反复间断投料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转入连续投料。
连续投料后可短暂停电,对料面进行处理保护炉墙。
11.2将变压器接线方式改为“△”连接、电流降至45KA、二挡起步,每天增升1000KW,负荷达到19000KW后维持运行24小时。
随后均匀增升负荷及电流,这个时间大约需要7天左右,具体操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此阶段为闭炉操作。
11.3连续投料后可按正常压放周期进行压放电极。
11.4注意观察炉底温度,当炉底温度达到400—500℃时可开启炉底风机。
12、出炉
12.1第一炉出炉时间应尽量推迟。
12.2开始出炉,第一炉出炉发气量期望值大于305L/kg。
12.3若开眼后发现电石流动性较差,且出来的大多数是半成品则立即堵眼停止出炉。
12.4出完第一炉后可根据电流及炉况依次出第二、第三炉。
12.5当负荷增至10000KW时,如炉况不稳定可随时出炉。
当负荷达到15000KW时,每八小时出炉暂定4─5次,当负荷达到18000KW 时,每八小时出炉暂定6─8次。
13负荷增升
13.1有功功率达到21000KW后停止增升,稳定运行,一次电流最高不超过500A,二次电流不超过85KA,电压级根据电炉负荷与炉况均匀调整,此阶段大约需要3天时间。
13.2电极随着消耗,可适当压放电极,保持应有的工作长度,电极糊柱高度,随着电极的压放适量装入电极糊,保持固有高度。
13.3此后可按正常程序进行测量电极工作长度,观察电极焙烧情况并确定何时停加热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