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变”高二1班黄璐什么是变?“和原来不同的”难道就可称之为变么?我以为真正的变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新生,是像毛虫破茧成蝶的蜕变,是像凤凰涅槃后的重生。
世人都在追求“变”:变得更美、变得更有钱......追求时刻在变,梦想时刻在变,越来越多人忍不了清贫和平凡,耐不住金钱和诱惑,不愿脚踏实地地改变,而是不切实际地跟风,相信各种“伪大师们”的变法,自甘成为精神的庸众。
既然如此,我们究竟在为了什么而改变?又为什么要改变?是历史前进的车轮推着我们改变,还是心中有团熊熊燃烧的欲火激励着我们改变?不论如何,改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毕竟人的欲望总难以满足,只有改变才能激励你不断向前,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代大家梁启超曾积极地投身于戊戌变法,不就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为了使国民能够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呼么?他推行西医并以亲身试之,即使是在被错切下一颗肾时,他有的不是惧死的恐慌,而是莞尔一笑并忍着病痛为西医辩护,因为他担心的是,社会上有可能因为这件事对于医学或其他科学生出更多的质疑,而使得刚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在中国停滞不前。
若没有梁启超,那么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大概又会退后几十年吧?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改变呢?改变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需要在漫漫长路上不停地求索,一步一脚印的积累,或许还要忍受别人所不知道的苦难,方可能到达你所立下的目标。
内心倔强的沈从文改变自己的一条路着实走得不易。
当年郁达夫曾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店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鲁迅曾在报纸上痛斥这个放荡不羁的青年,郭沫若甚至一度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逼至绝路,但沈从文都没有放弃。
相反,他在改变,在痛苦中开花,最终成为了一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大文豪,为世人所称颂。
反观当下,处于现世的我们是不是“变”得太过频繁了?破茧,涅槃,一次就足够让你的人生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一个极易改变的梦想算不上追求,它彰显的是力量的有限和目标的浅薄,一旦受挫,内在的空虚便暴露无遗。
故而我们要的仅仅是那弥足珍贵的一变。
坚定“变之道”,抓住时机去改变,纵然改变是痛苦的,我们也应去做一只享受苦难的蝴蝶,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因为改变之后的我们会更加的强大!说“忙”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碌,从早到晚,从幼到老,如果一个人长时间都未曾度过一个“忙”的状态,那他很有可能会陷入一个低迷的状态,由此可见,一个人需要一个“忙”的状态。
忙,分为有目的的忙与毫无理由的忙。
(下定义)人们把各项各类事物都有序地规划好,再去挨个解决,处在一个“忙”的状态里。
但他达到了目的,更有可能在这一状态中得到更多的经验与教训。
相反,一个人如果在做着这件事时惦记着其他的事,在好些件事之间乱转,其后果就是一无所有。
这样看来,“忙”的过程是需要人的专心。
这是否说明人们就必须在忙中专心所有的事,不可以偏离一豪呢?不是这样的。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分成好几份来认真对待每件事。
更何况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不然就全无可能称之为“忙”了。
所以,人要学会在忙中找准次重点,什么事是必须全力对待,什么事是能够一带而过的。
抓好次重点,人才能够在忙的状态下保持平衡,不至于让自己“翻船”,搞乱了接下去的所有安排。
与“忙”相对的,自然是“闲”。
“闲”是放松的,人们可以随心作感兴趣的事,以达到松弛有序的目的。
“忙”是必要的,但“闲”也不可少。
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忙的状态,有限大可能会精神衰竭,精力跟不上,身体自然也就跟不上,到最后便再也没有能力赶回了,这就是所谓“过劳死”。
这样说来,人是需要休息的。
那么,如开头所说,人若是一直处在“闲”的状态,是否可以呢?这显然也不明智。
可以说,在“忙”时,人时刻会有一种上进的念头,如果落下了,便会有焦虑感,会迫不及待地赶上。
而在“闲”中,人们安闲静謐,自得其乐,不思考不努力,渐渐地会与周围脱节,陷入颓唐,低迷的情绪中。
所以说,一直闲下也绝不是个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人们不可忙得过火,也不可永远闲下去,人们更需要的是忙与闲有序结合,也就是“劳逸结合”。
此外,在“忙”的状态下,要有目的,有秩序并且次重分明地去忙。
这样才能让人在忙中达到进步而在闲中更好地放松自己。
知识与教养(58分)知识,是人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认知;教养,是人处事时表现出的主观气度。
人们普遍认为,有卓知之人必有非凡涵养,或是思维与教养的培养大相径庭,其实都不然。
只有知识与教养相辅相成,靠知识的积累培养良好品格,人才能做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篙如草。
知识对一个人的教养的形成大有益处。
阳明先生勤学苦读,格物致知,通晓兵法,这是他的学识丰盈了他的人格,才有后人“一生俯首拜阳明”之言;学富五车的南怀瑾先生有着“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的非凡气度,不仅术业有专攻,教养亦处在极高的境界。
可见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抑或锻炼理性思维,都让人更有教养,培养人的优秀品格。
诚然,有学识的“高材生”并不就有良好教养。
当我们看到复旦学霸对朋友痛下杀手,当我们看到名牌校长教授玩弄象牙塔于鼓掌……除了对玷污知识的事件痛心疾首,人们更应深思:为何知识的累积与品格的形成背离?如何让人的知识与教养相发辉?作为单纯的个体,你可以学习与阅读,储备与时代接轨的知识,并且“读一些‘无用’的书,在已知之外保留突破自我的可能性”;你可以在实践中思考,怀一颗孔子心得智,染一身庄子气有品,亦可兼撮古今中外众长。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亦有智慧亦有教养,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境界,大概如此。
而观国家社会的道理,亦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一个人有知识有文化便很容易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然同时应做到有道德、有修养、有尊严、有社会责任感和克己之心,社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逐渐富强的国家才能保持矜持的大国风范,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与敬畏,才不会在世界的某些地方,留下“没教养”的印象。
没有什么比知识来的重要,没有什么比教养来的珍贵。
二者兼得,可以得道;万物速朽,但想必这一道理永存。
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必当上下而求索。
知识与教养(58分)人生是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过河的人,席慕容如是说。
知识与教养正如船桨与船帆,船桨提供动力,船帆指引方向,才能不失航向,直到成功之彼岸。
钱理群先生叹言,如今的大学培养的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诚如所言,随着知识的普及与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渊博者早已屡见不鲜,然而人们教养的日益缺失乃至严重不足却成了社会遗创。
唯有知识与教养并握,才能溯时代之流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空有知识却毫无教养可言,亦如空有皮囊而丧失精神之实质。
其实也是无益无成的。
学术造假之风闹得沸沸扬扬,学术大师们拥有着卓越的建树但最终却因造假失去教养,攻破道德底线而名声扫地。
纵然拥有高山仰止般的知识却不加以珍惜,一次次地攻破道德的封锁线,如此低教养之人,于己没法实现自我价值;于社会,没法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中流砥柱,推动社会的正向发展,终究只能被时代淘汰而寂寞出局。
拥有良好的教养可以弥补部分知识的缺失。
因为他们躬身实践,以德行感化他人。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间便出现了光亮。
”而他们恰如这亮光,照亮黑暗中的一角一隅。
如“最美司机”,知识并不甚渊博却因品德高尚拥有教养而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拥有良好的教养,能体现人之内在精气神,绽放属于个人的光亮。
虽然没有渊博的学识为依托但至少可以推动社会走向一个真善美的臻美之境,传播一份社会正能量。
反观当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唯有知识与教养兼备,才能更好地游走于社会,历尽未知的风雨。
前总理温家宝曾说:“一个民族要有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
”而如今在年轻一代身上我们却看到“星空冷漠”的精神缺失。
究其社会遗创之根源,便是人们只关注在知识上求深,而忽略了对个人教养的关注和发展。
以知识为浆,以教养为帆,亦如乘桴浮于海上,能够力挽狂澜。
如此溯生命之流而上,我们才能实现自我与人格上的双向自立,才能在拥有渊博知识的同时,以良好的教养彰显自身之人格魅力。
如此我们才可以成为时代精神之中流砥柱,实现人生之价值,收获前所未有的清明。
浮华易逝真理永存高二16班林裕莹曾经驰骋沙场称霸欧洲的拿破仑也曾在弥留之际发出悲叹,纵是功名满身荣华相伴,终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那么试问:何者可以永存?上帝之子已作出最好的回答:唯有真理可以永存。
何为真理?真理是耶稣心怀众生的悲悯,是甘地“非暴力”的呐喊,是马丁·路德·金绝望之中的奋起……它是人们灵魂中最为真挚的品格与思想,是你我心中燃燃不息的生命之火。
诗人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芸芸众生之中,有人一心沉沦于纵情享乐,虚掷光阴于掌心之间,一如空中鸟雁,不过来去无痕;而有人终其一生上下求索,与真知为伴,注定拥有别样的璀璨芳华。
千百年来,正因为有着诸多如鲁迅一般的仁人志士,横眉冷对,俯首为牛,或以笔代戈,或弃医从戎,批判现实,追求真理,挽国家于危亡之时,其身也将垂馨千祀。
然而,真理有如神秘的吴哥城,探寻路上往往荆棘遍布,沿途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溯历史之流而上,我看见苏格拉底为捍卫真理而决绝地饮鸩自杀;我看见哥白尼不畏教廷打压,誓要保全真理的火种;我看见戊戌六君子大义凛然的背影,手起刀落,不变的是对维新的执著坚守……纵使悬崖在前,仍有许多人为那不灭的真理纵身一跃。
其心,终比山高,终比水长。
非独那些显而易见的阻碍,彼时引领我们前进的力量也可能倒戈相向。
真理不易得,切不可迷信权威。
是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时的坚定步伐,推翻了束缚人们思维的错误定断;是惠更斯不顾声声质疑,挑战牛顿权威的“不自量力”,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是小平同志的大胆突破,带来了今天国民的小康生活……亚里士多德曾感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求真途上,你我皆应秉持本心,才可能有所得,有所悟。
转观现下,大多数人仍为功名利禄疲忙奔波,错失了身旁动人的风景,更错失了许多人生真谛,唯有到垂垂老矣之时回首过往,方才悔恨不已。
富贵浮华终抵不过永恒至谛。
浮华只在弹指一瞬,唯有真理永存众生心间。
精神的国度高二三班王旭钊三大洲的拿破仑帝国远不如耶稣心灵之国的广大,几千年的罗马帝国却不比柏拉图笔下《理想国》的深远。
以暴力获得的国土,在精神的国度面前,竟是这般的不堪与渺小。
所谓精神的国度,是指精神大师们,以真理为基,以思想为砖,以血泪为泥,在所有人心中筑起的精神层面上的国度。
它在时空上远比暴力争取而得的国度深广,是志士们为其牺牲的墓碑和功绩碑,更是净化人们心灵的圣地。
魏晋时期,从历史上看,是“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的混乱时代,是分不清天子和土匪,却尽是鱼肉百姓之辈的年代。
与其他时期的国度相比,魏晋时期所建立的国家根本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