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教育哲学中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西方教育哲学中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西方教育哲学中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摘要: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进步主义、改造主义等是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

要形成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情感纽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育哲学流派;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从广义上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彼此形成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双方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等。

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同时也被教育活动规律所制约。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而如今的新型师生关系一定是师生之间具有平等的人格,和谐的氛围。

本文通过对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进步主义、改造主义等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中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进行评述,试图分析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相关要点。

一、西方教育哲学中关于师生关系的评述20世纪无疑是西方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观点对当代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哲学派别。

有一些学派我们可将其分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本文讨论的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归为传统教育主张,而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则属于现代教育主张[1]。

因此,本文将对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进步主义、改造主义中有关师生关系的部分进行分析和论述。

1.要素主义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

它主张教育就是学习那些过去有用在将来依然有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活动的一种教育理论。

他们主张教育者必须小心地根据学科范围和知识顺序构架课程,每个教师必须有一独特的技能或明确的学术标准来教学。

在师生关系问题上,要素主义强调了在教育者整个习得的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也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决定权。

他们主张只有教师才能把人类生活和发展中的通识教育比如历史、民族、文化以及成年人的世界介绍给学习者,而单就学生本身很难理解他们要学习的一切内容。

另一方面,被教育者的学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依靠教育者的引导才能实施。

在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及道德形成的方面,教育者都要直接对其进行指导和管理。

要素主义就像传统哲学的拥护者一样,他们一定坚信教师是学术权威人物。

2.永恒主义永恒主义属于新传统教育流派,它将学校视为一个为发展人的智力潜能而设计的社会机构。

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上,他们指出学校中的教师被期望是一个自由的受过教育的人,这些教师所使用的方法与课程的三个分支相对应。

在教授组织化的学科以获得知识时,所用的方法基本上是经过良好组织的启发式或是讲授来叙述,为了教学生掌握要素性的基础技能,教师用训练法组织和纠正学生的演示技能,在学习扩展人的理解力和文学名著时,则用到提出问题和定向讨论的方法。

综上所述,永恒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教育者扮演着两种角色,他们既是决定者,又是指导者,他们坚定并努力维护教育者在知识传递中的重要地位。

但在这个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权威。

3.进步主义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论”,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开展和实施所有的活动,试图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所应该具有的核心地位和中心地位。

他主张儿童应该作为教育的中心。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依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学习的内容应该由学习者的兴趣来决定。

儿童们一起计划组织他们自己的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宏观的把握者。

只有当孩子们的学习或探索活动有问题时教师才出面去帮助他们。

教师不是全盘活动的指挥者,而是同学生一起,达到相互同意的目的。

在进步主义的理论背景下,熟练的教师不会作为焦点来支配课堂,他们会将学生的兴趣变为课堂的中心。

教师完全是讨论、计划及进行学习的引导者。

总之,教师应该是方案设计的引导者,学习的激励者、协商者和顾问,而不是信息的传递者。

4.改造主义改造主义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确立明确的目的,即以“新的社会秩序”为理想而改造社会,实现“社会民主”和“世界民主”,以造福全人类。

学校应强调人的社会性,若不培养智力上的合作,就不会有一个完美的文化。

社会改造主义致力于运用学校来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帮助人们诊断现代社会的危机。

在构建一种可行的教育哲学过程中,社会改造主义教育者对作为文化机构的学校予以仔细的关注,非正式的教育更多地涉及现存文化的整个过程,学校作为专业化的社会机构,则是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社会需要的技能,知识和价值观,将其带入集体生活[2]。

改造主义教育流派的学者们指出老师所教的东西都是支持和鼓励学生们进行分析思考和辩论的。

作为老师不能要求学生一定要接受自己的理念和想法。

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接受与否,都由他们自己的判断来决定。

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探讨、公开辩论的关系。

二、对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进步主义、改造主义流派中师生关系研究的分析从以上几个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评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流派基于自己的不同的哲学观而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和观点也产生了差异性。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关注强调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努力激发和发掘他们获得新知识的积极性,进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这个方面去看,进步主义哲学流派的教育主张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在关注教师传承文化、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道德的发展和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教育哲学流派中在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发展和研究方向,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会不断显现,他们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了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在这其中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较突出。

这些能帮助我们掌握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也能让我们切实的思考人与人的精神生活,这为我们梳理正确的师生观指明了方向。

三、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形成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作为老师要满腔热情鼓励和及时肯定学生,要使他们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要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使传统教育让位给现代教育,要让教师和学生彼此相互学习,努力达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要知晓他们的兴趣爱好,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

教师要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不能随意指责学生,即使学生有很小的成绩也要及时肯定,给予表扬。

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有了困难最好能及时送上安慰、鼓励和援助。

如今的新型师生关系一定是师生之间具有平等的人格,和谐的氛围。

建立以和谐为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根本前提和必然之路。

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指事物之间的很好的协调配合,乃至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愉快、满足的心理特征。

”[3]因此,要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和老师人格上的相互平等[4]。

老师应该具备相应的民主素质和品质,比如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并能听取不同意见,敢于做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等等。

在和谐氛围的笼罩下,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和老师做深入的沟通。

教师要善于学习理解和贴近学生的方法和途径,要掌握他们的内心想法,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各方面的情况,比如他们的性格、兴趣、能力、习惯以及价值观等等。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学习、进步和发展。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和谐教育的主体。

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处于一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状态,那么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一定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2.建立稳定和谐的情感纽带人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丰富的社会性动物,而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心理活动就是情感的交往。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将情感排在了第三位,这是仅次于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重要位置。

心理学家罗杰斯则把情感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他认为人不仅仅是以思维存在的本体,同时也是感情的存在本体,但凡脱离情感智慧都是缥渺的。

因此,必须把认识与情感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人格。

那种单纯知识技能的训练,只能使人沦为“非正常人的状态”,也被称作为“工具人”。

情感本身就具有的独特功能,可以强化和发展以“知识”为纽带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但是如何去建立这种关系呢?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俗话说,适合的比最好的更好。

所以适合受教育者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之所及,切实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要不断地自我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素养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塑造健康的人格。

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作为师生情感交流的主阵地,并进一步扩大课下沟通渠道,探索其他的沟通渠道。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是正常人,如果受到关心和帮助,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都是最终的受益者,师生之间彼此得到了尊重直接产出良好的教育效果,定成为和谐教育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

参考文献:[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26[2][美]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M].陈晓端,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8[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69[4]王宏.论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