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等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1)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
(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化(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①繁荣原因a.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制度的促进。
②代表诗人a.初唐:王勃、陈子昂。
b.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c.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讽喻诗。
(2)书法①阶段: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②成就(3)绘画考点一唐代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1.为什么说唐代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唐代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
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
(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3.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1.论从史出科举制——文官考试机制的起源史料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结论考试选拔组织严密,以制度建设防范特权舞弊,选拔范围广泛。
体现了此制度公平的趋势,扩大了人才来源,平民有了入仕平台,凸显标准客观、方式公平、范围广泛,趋向公平的特点。
2.史由证来分析史料,论证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
史料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提示:从积极、消极两大方面进行论证。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
但占社会多数的劳动者仍改变不了原有的社会地位。
考点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手工业的空间分布说明手工业主要分布于北方政治中心及黄河、京杭大运河沿岸。
表明政治中心、人口分布、水陆交通、经济繁荣程度等影响手工业分布。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论从史出汉唐时期地方政治中心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史料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结论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表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唐后期与前期在市的设置上有何调整?材料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的建置制度有所调整。
1.“上品无寒门”的九品中正制(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发现问题九品中正制使选拔人才的权力操纵在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命题角度九品中正制的特征及弊端;两晋时期选官制度及评价。
2.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
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本杰明·艾尔曼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从现代考试制度的视角评价科举制,代表了海外学者的一些观点。
命题角度 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的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契合。
3.汉唐的灌溉水利事业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发现问题 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反映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命题角度 汉唐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的社会环境与汉唐的农业经济。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官修史书修撰中的思想专制意识(2017·课标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 C解析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
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念等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官修的史书在史书中必然会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都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不准确,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