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的学科。
2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一定的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高低的特性。
3比配: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顶级单元。
5土地利用系统:由土地评价单元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动态系统。
6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7修正法:实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顶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8基准作物:理论标准的折算标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粮食作物。
例如小麦、玉米、水稻
9指定作物: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二填空
1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土地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带方法,参数法,模型法)样地法,定量土地方法。
2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
P41图
3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包括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4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标准样地,省级标准样地,县级标准样地。
5标准样地地块设置中的实质是三定“定量,定位,定质”P72-74
6土地定量评价的研究对象为土地利用系统。
7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土地质量状况
8土地评价位于土地学科的中心地位
9标准样地的基本特点:农用生产条件最好、综合条件最优
10农用地分等基本思路:进行逐级修正
11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
12土地评价因素: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灌溉与排水、社会经济因素、农田基本情况、水文地质、产量水平
三简答
1土地评价的作用?
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监督提供基础资料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基础6为判别耕地占补是否平衡提供依据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9显化了土地资产的属性。
2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原则2土地评价重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4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3土地评价单元产生的几种方法?
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4是采用网络方格作为土地评价单元5采用综合方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4区位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
1区位论是形成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以及土地评价类型的重要依据2区位论可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或评价中选择土地用途提供理论指导3区位论是确定土地评价区位因素的理论依据4区位论是确定区位因素分级及分值的基础。
*5地租理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
1级差地租的存在是进行土地质量评价的依据2追求地租的实现推动了土地评价的发展3级差地租,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是形成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4地租理论是土地分等定级正确与否的“检测器”。
6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土地评价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可持续发展理论丰富了土地评价因素指标体系3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产生的基础。
7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的工作内容?
1要了解土地评价单元对一定土地用途要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就需要知道土地本身的性质2要了解满足一定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基本土地条件3要了解土地的性质是否满足一定土地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就需要将土地的性质与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相比较4通过一定的标准将土地性质与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比较之后,进行土地对该用途的适宜性分类。
8农业生态带(AEZ)方法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7步
1土壤单元分级2划分气候区,确定农业的适宜性3生长期长度带LGP的划分4无限制因素的潜在产量5计算农业气候产量6确定农业气候适宜性7划分土地适宜性级。
*9指数和法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基本思路?
1对选定的土地评价因素进行分级赋分2确定个评价因素的权重3计算评价因素的指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土地评价单元格评价因素的指数和。
10设置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原则?
1单位面积农用地的产量水平最高2农业生产条件最好3构成农用地的土地因素的综合特征最优4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是编定为长期稳定的农用地。
*11“样地法”在应用中的方案(步骤)?
1划分农用地定级单元2设置农用地顶级标准样地3确定农用地定级的定级因素4编制定级因素分级与记分规则表5计算定级单元的分值6县域内农用地级别的划分
12农用地等与农用地级的区别?
1农用地等:在全国的范围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2农用地级:在行政区(省或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以县或乡为单位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3范围不同,依据的情况不同,反应农用地的自然质量不同。
13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的区别?
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通的粮食作物。
如小麦,玉米,水稻。
制定作物:之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4农用地分等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2分层控制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6跟踪检验原则
15农用地分等的基本路线/技术路线?
依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逐级修订,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
16农用地分等工作内容中内业处理的步骤?
1根据标准耕作制度,确定基准作物,指定作物,查各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2划分分等单元编制分等单元图3划分分等指标区,确定各指标区的分等因素4表编制“制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5计算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加权平均法)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并初步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7计算各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并划分等值区8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农用地等指数,并初步划分农用地利用等别,农用地等别。
17农用地定级的工作内容中的技术步骤?
1确定定级方法2确定修正因素(必须按修正因素:(1)土地区位因素:农贸中心影响状况,交通状况(2)耕作便利因素:耕作距离,耕作装备,田间道路,田块形状)3资料整理与量化4外业调查5编制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6划分顶级单元7查算修正因素所对应的分值8计算修正系数,贬值修正系数图9计算顶级指数10级别的划分级别
18土地定量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①给土地适宜性评价增加了另一个维度:时间。
②它考虑了土地利用需求与土地的动态变化;③应用了普通接受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函数关系,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对专家经验知识的依赖;④定量评价生产潜力,促使寻找差异的原则,因及制定未来研究与工作的规划
缺点:①数据参数量大;②输入数据不可避免的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③目前所建立的土地信息系统动态模拟模型都是单一的土地模拟模型,而缺少多远土地利用系统及复合土地利用系统的动态模拟模型研究;④定量评价方法还是较多的停留在本方法上,尚未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土地评价方法体系,与实际工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