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烹饪原料学-第四章 高等动物性原料(两栖类原料) (2)

烹饪原料学-第四章 高等动物性原料(两栖类原料) (2)

2018/3/28
(2)海龟科;中大型龟,四肢特化成桨状, 头不能缩入壳内。产热带和亚热带海洋。 如棱皮龟、玳瑁等。 (3)鳖科:为淡水爬行类。甲板外有革质 皮,指(趾)间有蹼,吻延长成管状,具 有皮肤外衍形成的裙边。常见的有中华鳖、 山瑞等。
2018/3/28
龟科种类
平胸龟(鹰嘴龟) 黄喉拟水龟
(2)蛙卵非常名贵,以制作烩菜和汤菜为主。
(3)蛙皮以滑炒成菜较多,突出其柔嫩滑爽 的特点。
2018/3/28
清蒸娃娃鱼
2018/3/28
红烧娃娃鱼
2018/3/28
糖醋大鲵
2018/3/28
豆瓣烧娃娃鱼
2018/3/28
2018/3/28
(二)两栖类的常见种类
1、牛蛙(Rana catesbeiana)无尾目蛙科
2018/3/28
裙边菜品
芙蓉扒裙边
什菌裙边
2018/3/28
a、由于龟鳖出肉率低,骨多,结缔组织多, 胶质重。所以需长时间煨炖、清蒸、红烧 才能烹制出汤汁浓稠而味鲜美的菜肴。 b、多以突出原汁原味为宜。 c、除整只、斩块利用外,可将龟鳖肉或裙 边取出单独成菜。 在选料上: (1)以500—750克重者为佳; (2)讲究鲜活。
2018/3/28
3)躯体肌肉在鱼状种类还保持分节现象;
但陆生种类已经分化为肌肉群,多为纵行或 斜行的长肌肉群,腹侧肌肉多成片状并有分 层现象,但无分节现象。鱼状种类躯体肌肉 发达,蛙状种类四肢肌肉发达,尤其是后腿 肌肉发达。
4)肌肉纤维色白而细嫩,结缔组织少而不
明显,脂肪含量也少。无腥膻味。
2018/3/28
2018/3/28
2、蛇类
中国人食蛇的历史悠久,尤其是广东、广
西和云南三省。我国有180多种。 蛇体表满被角质鳞片,四肢退化,不具肩 带及胸骨,靠皮肤肌节制鳞片活动。 现常作烹饪原料的蛇多来自游蛇科(三索 锦蛇、乌梢蛇、灰鼠蛇、黑眉锦蛇);蟒 科(蟒蛇);眼镜蛇科(眼镜蛇、金环蛇) 等。
2018/3/28
2、烹饪运用
两栖类的肌肉色白而肌纤维细嫩; 结缔组织含量少,不明显; 脂肪含量低,无腥膻味。 属于高蛋白、低脂肪,肉质细嫩,易被消化 吸收的高档原料。
2018/3/28
(1)由于质地独特,大多数采取红烧、清炒、 滑炒、清蒸、鲜熘、软炸等方式成菜。烹调 时用火不可太大,调味以咸鲜为主。
2018/3/28
(一)爬行类的组织结构特点
1、爬行类皮肤干燥、缺乏腺体。由于角质化 使皮肤粗糙,有的还产生骨板、鳞片等皮肤 衍生物。所以皮肤的使用价值降低。(但蛇 皮、裙边食用价值高) 2、肋骨与胸骨一起构成胸廓。尾椎发达,四 肢骨发达。(但蛇不具胸骨,其肋骨的活动 性增大。蛇的四肢退化。)
2018/3/28
乌龟
2018/3/28
海龟科种类
棱皮龟
玳瑁
2018/3/28
中华鳖
2018/3/28
鳖科种类
山瑞
黑鳖
2018/3/28
裙边:皮肤在背部与腹部甲板相接处外
衍的柔软部分。 主要含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胶质重, 肥嫩适口,是一高档原料。 (4)龟鳖的烹饪运用 食用鳖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名菜丰富, 如:清蒸甲鱼、红烧甲鱼、霸王别姬、 龟羊汤、气锅金龟、瓦罐龟肉汤等。
2018/3/28
两栖类
2018/3/28
两栖类
2018/3/28
两栖类
2018/3/28
蛙的骨骼
2018/3/28
(一)两栖类的组织结构和烹饪运用 1、组织结构特点
1)两栖类皮肤裸露,富含腺体;皮肤无皮下 脂肪;皮肤与躯体之间连接疏松,加工时易 剥皮;有的种类皮肤有毒腺(蟾蜍)。 2)两栖类无肋骨,没有胸廓,胸腹部柔软, 去皮后直接暴露扁平的背部;脊椎骨数目变 化大,大约在10—200枚之间; 无尾目的尾 椎骨愈合退化为一个尾杆骨;骨骼纤细。
蛇出肉多,胶质较轻;
鳄鱼出肉较多,肉质嫩,胶质轻,肉质
似小牛肉,少筋膜,无腥味,是一美味 原料。泰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养 殖印度鳄和尼罗鳄。
2018/3/28
扬子鳄1
2018/3/28
印度鳄2
2018/3/28
尼罗鳄3
2018/3/28
(二)爬行类的主要种类及烹饪运用
1、龟鳖类 为陆栖、水栖或海洋生活的爬行类。体背及腹 面有坚固的甲板。躯干部的脊柱、肋骨和胸 骨与甲板愈合。 (1)龟科:四肢粗壮,爪钝而强,具有坚硬 的龟壳,甲板外被以角质鳞板。颈部可缩入 壳内。 常见的有乌龟(金龟)、黄喉拟水龟、平胸龟 等。
2018/3/28
黑眉锦蛇(菜花蛇)
2018/3/28
眼镜蛇
2018/3/28
三索锦蛇
2018/3/28
灰鼠蛇
203/28
滑鼠蛇
2018/3/28
金环蛇
2018/3/28
蟒蛇1
2018/3/28
蟒蛇2
2018/3/28
蛇肉
2018/3/28
蛇肉干
2018/3/28
蛇骨与蛇皮
2018/3/28
龙虎凤
2018/3/28
三蛇羹和七彩蛇丝
2018/3/28
三蛇羹和七彩蛇丝
2018/3/28
2018/3/28
2018/3/28
2018/3/28
蛇类的烹饪运用:
蛇肉质地较龟鳖嫩,色浅细嫩,出肉率高。 特别是背部的两条蛇柳极为鲜嫩,为珍贵原 料。 除肉外,蛇的皮、肠、肝、血均可入菜。 蛇胆、蛇血与酒送服,可作药用。蛇肉以秋 冬最肥美。 (1)蛇肉可整条、分段、剔肉运用;剔肉运用 时,注意防碎烂,保细嫩。
2018/3/28
(2)烹调方式有红烧、清炖、炒、熘、爆等; (3)调味以清鲜见长,突出其鲜美滋味; (4)蛇肉最适合和其他鲜味浓厚的原料一起 煨炖成汤羹菜。如龙凤汤、花菇炖南蛇、菊 花龙虎凤、三蛇羹。 (5)蛇皮含皮肤肌,可单独入菜,直接炒或 制酿式菜,还可与蛇肝、蛇肉同烹。如:炒 龙衣、烩三样。
2018/3/28
2018/3/28
2018/3/28
2018/3/28
中国林蛙
2018/3/28
哈士蟆油
2018/3/28
冰糖哈士膜油
2018/3/28
蛙卵
2018/3/28
3、棘胸蛙(Rana spinosa)无尾目蛙科
又称:石鸡、石蹦。体长12厘米,形似青 蛙。皮肤粗糙,雄性在胸部有大团刺疣,故称 棘蛙。 尤其在安徽黄山和江西庐山最为有名。是 “三石”。
2018/3/28
蛙肉
2018/3/28
黑斑蛙
2018/3/28
二、爬行类
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动物的祖先。虽可 进行陆地生活,但有的种类还不能离开水。 也为卵生动物,具有冬眠的习性。
外形上与两栖类的不同之处是: 主要区别:体表被覆角质的鳞片或骨板, 或骨板埋在粗糙的皮肤内;指(趾)尖端具 爪。 次要区别:爬行类四肢发达;颈部明显; 尾发达。
又名:喧蛙。因鸣叫声大,近似牛声而得名。
原产北美洲南部和墨西哥东部。我国在20世 纪60年代引进饲养。 牛蛙体型大,重达1斤以上,肉质含量高。 蛙卵大小如黄豆,可取之食用。
2018/3/28
2018/3/28
红烧牛蛙
2018/3/28
干炸牛蛙腿
2018/3/28
泡椒牛蛙
2018/3/28
3、肌肉不再有分节现象,而成为复杂的肌肉 群。特别是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蛇类尤 其发达)。 4、爬行类肌纤维粗,结缔组织多,脂肪含量 少(主要在腹腔内,肌间少)。 所以是一类肉质粗糙,胶质重的原料。 但肉味鲜美,有补益作用,除食用外,还加 工很多保健品。
2018/3/28
龟鳖类出肉少、胶质最重;
第三节
一、两栖类
两栖爬行类原料
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幼体在 水中生活,成体在潮湿的陆地生活。以皮肤 和鳃辅助呼吸。 为卵生动物,具有冬眠习性。 外形有:蠕虫状(蚓螈)、鱼状(大鲵)、 蛙状。
2018/3/28
两栖类
虎纹蛙 版纳鱼螈
大鲵
2018/3/28
小鲵
两栖类
2018/3/28
两栖类
2、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无尾目蛙科
又称:哈士蟆、田鸡、雪哈。体长4—8厘米, 似青蛙。多分布于长江以北各省阴湿山坡树 林下的草丛里,9月底在河水深处的石块下冬 眠。尤以吉林长白山所产为著名。为东北四 大山珍之一。 哈士蟆油:为雌性中国林蛙的卵巢、输卵管及 其所附脂肪。又称田鸡油、蛤蟆油、雪哈膏。 鲜品为白色,块状。干品为黄白色,有脂肪 样光泽。为著名的滋补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