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人送别诗【内容摘要】唐代诗歌博大精深,唐代“送别诗”内涵丰富,我们研究送别诗,不能一概而论。
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唐人送别诗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
唐代“送别诗”慷慨昂扬风格形成的原因在于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社会和这种社会下诗人本身积极进取的精神,开阔的胸怀以及恢弘的气质,唐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按照送别的种类可以分为抒写亲情、爱情的,抒写同僚情、友情的和送上人的三类。
【关键词】唐人送别诗特点风格类型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又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
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的特点、风格及类型进行探讨。
一、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一)手法多样,情深意长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好友分别,离别情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落日之景,后两名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化无形的思念之情为有形的流水,诗中毫无悲伤之情。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城,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
唐人的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他们在表现“情”与“意”的时候,往往都要借助“景”或“境”,这一点在唐人的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白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免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了着落。
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
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
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储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别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就是这类诗歌较为典型的例子,在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诗中,诗人便深深地掩藏了自己的心事,只含蓄地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些许信息:眼见友人离去,秋波浩渺中征帆渐远,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却谪居岳州,遥无归期,一个“孤”字语带双关,失落与孤寂的情绪便渐上心头了,而一个“浮”字又顿生扑朔迷离之感,峰浮于水,人浮于世,漂泊之愁便更浓了,第三句明写佳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于是一片凄婉的心事就在这简淡的秋景中浮现,随着悠悠的湖水荡漾起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在评价唐诗时说:“盛唐诗人,惟有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注:出自《沧浪诗话》)以此来评价这类诗歌当不为过。
(二)伤感旷放,各有千秋“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也是和他有着相同感触的许多人的离别,唐人的送别诗中,这类诗不在少数。
如王勃的《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这类诗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失意、哀伤情绪很浓。
但友人分别并非全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豪放旷达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人那种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扫悲情哀语,而成为送别诗中的一道风景。
(三)境近意远,言浅情深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
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
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注:出自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孟浩然的《留别王维》,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
也没有华丽的词语。
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语出天然。
但深挚动人的感情却挥之不去,言浅情深,余味悠长。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的这首《重别梦得》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语直而意深。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这是友人相见时的问候语,语出天然毫无修饰,但相思之情自在言外,悲喜交集之态尽在其中。
这至真、至纯之语,不用修饰,我们便被那份深挚的友谊感动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权德舆的这首《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名诗交待一别一逢整整十年岁月,虽不写沧桑而沧桑之感在平淡的叙述中油然而生,别具情致。
三四句是写一幅深山夕阳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寂静而略带荒凉的境界中,使人不禁产生人生离合的感慨,别逢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预料,一种浓重的情味涌上心头。
言浅情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唐代“送别诗”慷慨昂扬风格形成的原因(一)繁荣的社会造就了慷慨的基调唐代的送别诗在思想内容、情感格调上与以前的送别诗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代以前的送别诗比较多的注重情谊的抒发和个人生活的感叹,而很少关注沉重的国家、民族的负担,虽然有时也感时伤世,但落脚点却多是个人命运的际遇。
而唐代政治统一,社会安定,到处充盈着建功立业的激昂气息。
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这种盛世所造就的一代士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送别诗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
(二)积极的个性带来了昂扬的精神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这种盛世造就了一代士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也给送别诗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
当然,这不仅与时代精神有关,也与诗人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
1、诗人将送别视如远游。
把辞别亲友,远离故土,流离他乡,视作远足旅游的乐事。
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丝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意思是说,个人的未来仕途,是升迁,还是下贬,都早已是定数,不必心怀侥幸,去询问占卜他人吉凶的君平一类的人了。
从这联诗可以看出李白这位友人,是一个甘沉沦,比较热衷功名的人。
在送别这样的友人时,如果以历述仕途多舛,宦海险恶作为临别赠言,不仅不能奏效,反而还可能有伤情谊。
因此,李白巧妙地从侧面,以“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这样险峻的山道和高高低低笼罩着“秦栈”和“芳树”,弯弯曲曲环绕着“蜀城”的“春流”等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相指点,其用心就是劝导友人,与其追求那不可捉摸的功名富贵,还不如把入蜀当作远足旅游,及时领略蜀中的美妙风光为好。
这是多么婉转的临别“赠言”啊!2、对别后充满信心。
离别对一般人来说的确是件“黯然销魂”(注:出自梁.江淹《别赋》)的事,而对那些穷困潦倒、沦落失意的人,对那些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亲友来说,自然是一件不堪忍受的苦事,即使这样的情况下,也有许多使人耳目一新,心神大振的优秀送别诗。
如高适的《别董大》二首,这两首诗显得豪放雄健,这时的诗人虽然政治上失意,经济上拮据,都已经达到了极点。
但是诗人并没有要掩盖这种情况,而是直言不讳地告诉自己的好友:“今日相逢无酒钱!”在这般困境下离别,尽管诗人远望所及,地面上是苍茫暮色笼罩中的千里黄沙,天空中是在北风呼啸中穿过纷飞的雪花向南飞逝的雁阵,可以说满眼满耳都是塞外荒漠特有的凄凉景象。
按照常规,下面紧接着就应该痛快地抒一通离愁别绪,或掩面痛哭,或怅然若失——然而诗人不仅没有这么写,反而一下子把笔锋指向了广阔的社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不仅充满了自信,而且充满了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不仅表露出诗人对董大能够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赢得新的知己的无比信赖,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自己不会永远处于“今日相逢无酒钱”的窘迫境况的乐观估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临别赠言,无论对别者还是送别者,怎样走向新的征途,迎接新的人生,无疑都将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
3、轻别离重功名。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何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诗一开头就连续灵活的运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匈奴犹未灭”指汉代威镇异域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典故,用在这里意在暗示魏大具有霍去病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魏绛复从戎”则是把春秋时期曾用和戎方式消除了晋国边境的魏绛比作魏大,并改“和戎”为“从戎”,鲜明地表示魏大这次从戎出征,是一个保国御边的正义举动。
全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豪放情怀。
三、唐代送别诗的类型唐代送别诗内涵丰富,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按照送别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