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17、18世纪文学
2)三一律:是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规范。 即时间一律: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地 点一律: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情节一律:全剧 只能有一条线索。“三一律”有利于戏剧矛盾集 中突出,但作为一种不可逾越的艺术法则,对作 家也是一种束缚。 3)启蒙文学:18世纪资产阶级发起的第二次全 欧性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 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启蒙思想家宣传启蒙思想, 启迪民众的工具和有力武器。启蒙文学具有鲜明 的政治倾向性和哲理性,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 人公,创造了适应启蒙宣传的哲理小说、市民戏 剧等新体裁。启蒙文学在启蒙运动中起了很大的 作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法国的伏尔泰、德 国的歌德等
大师
答尔丢夫表面上清心寡欲,实际上
拼命追求世俗享乐,要鲸吞奥儿恭 的全部财产,而且心狠手辣,一旦 被揭穿就凶相毕露,欲置主人于死 地。
4.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哲理性
2)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正面主人公
3)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如启蒙戏剧、
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教育小说等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1749—1832)不 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 作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世 界最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 一。同时,他还是画家、自 然科学家、物理学家、美学 家、政治家、教育家,并且 他长年担任过魏玛宫廷剧院 的经理。他多才多艺,是一 位真正的天才。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维特的烦恼:
1. 爱情的烦恼 1774年第一版《少年 维特的烦恼》
2.事业的烦恼
3.社交的烦恼
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和诗剧《浮士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 想意义。小说以现实生活 为题材,通过维特渴望自 由,追求自然、纯朴生活 而不得,终于自杀的悲剧, 揭露、批判了德国封建社 会的等级偏见和庸俗鄙陋 的风气。维特的自杀是对 社会的抗议,它反映了一 代觉醒的德国进步青年反 封建的思想情绪。恩格斯 称这部小说“建立了一个 最伟大的批判功绩
歌德(1749---1832)德国杰出启蒙作 家
诗剧《浮士德》,歌 德将浮士德塑造成一 个自强不息、不断追 求知识和美好理想的 探索者的形象。
诗剧《浮士德》
一幕序曲 两个赌赛 《浮士德》 终生追求 书斋悲剧 爱情悲剧 五场悲剧 政治悲剧 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
浮士德的形象:
Hale Waihona Puke 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 子的艺术象征。 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从道 德和论理学层面来看,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 ;从社会 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 并不断赋之于行动。因此,也可以说,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 级积极精神的代表。 浮士德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是一种灵与肉的矛盾,实际 上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 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眼中至善至恶矛盾在 具体事物运动中的反映。
靡非斯特的形象:
“作恶造善的力之一 体”——靡非斯特,他 是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 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
《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作品主要是采用象征的创作手法写成的。正 是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浮士德》在 艺术上达到了形象性与哲理性的统一,客观 性与主观性的有机交融,艺术的传统性与现 代性的密切结合。 《浮士德》还运用了多种诗歌艺术体裁和包 容有多种艺术形式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溶为 一炉。
在我的心中啊, 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 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 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 上天入地纵横飞行,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浮士德》,董问樵译,第57~58页)
5.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成功 地塑造了西方文学第一 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 鲁滨逊坚毅顽强、勤奋 创业,体现了资产阶级 上升时期资产者敢于冒 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 神;同时他又是一个具 有极强占有欲和私有欲 的殖民主义者。
笛福(1660---1731)英国现实主义 小说奠基人
6.歌德
欧洲17、18世 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和 启蒙文学
1.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上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2)思想上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 3)艺术上强调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 从古代文学中取材
3.莫里哀的《伪君子》
喜剧《伪君子》塑造了答 尔丢夫的形象 答尔丢夫是《伪君子》的 中心人物,他的主要性格 特征是伪善。作家通过这 一形象集中揭露了教会势 力的虚伪和反动,指出了 答尔丢夫作为一个“良心 导师”,打着上帝的旗号 干坏事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莫里哀(1622----1673)法国17世纪喜剧
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 版社1987年1月版。 冯至:《〈浮士德〉海伦娜悲剧分析》, 《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二辑,1980年8月。
7.名词解释
1)古典主义: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始于法国, 是法国资产阶级与王权妥协的产物。古典主义要求 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以古希 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并由此而得名。法国的古典 主义文学以喜剧成就为最高,代表作家莫里哀。 17——18世纪古典主义影响欧洲各国,统治欧洲文 坛约200年。在各国民族统一时期,古典主义对民 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 由于过分强调模仿古代文学和遵守艺术法规,最终 成为文学发展的桎梏,被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所 代替。
《浮士德》的思想意义
1、《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用 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了他 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用形式 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2、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 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年来欧洲新兴资产 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 3、《浮士德》也反映出了此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 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 。
歌德与他的银杏树
歌德在法兰克福的故 居,成为人们瞻仰的圣地
“歌德有时非常伟 大,有时极为渺小; 有时是叛逆的,爱嘲 笑的,鄙视世界的天 才, 有时则是谨小 慎微、事事知足, 胸襟狭隘的庸人”。
---恩格斯
创作简况
《葛兹· 伯利欣根》: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 冯· 现实主义史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 作。 《诗与真》:自传性作品 《威廉· 迈斯特》:教育小说 《五月之歌》: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