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写作4

基础写作4

1.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要求语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称之为表达方式。

请结合不同的文体,选择文本,有所侧重地谈谈你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

表达方式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文章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但是传统文章学对表达方式的认识一直处于经验的理解,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例如,记叙和叙述是什么关系?叙述和说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很难从语言形式上对文章表达方式作出明确的区分?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表达,人们一般只从文章学的角度进行了界说,但并未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因为,文章作为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既是文章学的,也是语言学的,而文章表达方式则具有文章学和语言学的二重性。

传统文章学讲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语言表达方式和文章表达方式的混合物。

语言表达方式和文章表达方式,这是两个彼此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交际就是表达,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

而要表达就要有一定的表达方式。

或者说,人们的表达一经实现,就意味着选用了一定的表达方式。

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是:它是方法,因为只有是方法,才能实施表达;它又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因为只有具备一定语言形式,才便于选择区分;它又表达一定的意义,因为只有表述一定的意义,才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语言表达方式是方式方法的结合,是语法语义的统一。

质言之,语言表达方式是人们为表述一定语义而选用的一定语言形式的表达方法。

凡口头或书面语言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人们表达的结果,都属于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所以语言表达方式又具体化为一定句子的表述类型。

句子的表述类型是从句子的表述功能上给句子分出的类别。

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语法纲要》中始终坚持把句子分为如下三类: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则分为如下四类:叙述句、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

陈望道先生的《文法简论》则分为如下四类:叙述句、描记句、诠释句、评议句。

陈望道先生把描写句叫做描记句,把判断句叫做诠释句,并增添了评议句,精确了句子的表述功能,拓宽了句子的表述领域,更大限度地解释了语言表达的现实,为我们今天研究语言表达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继承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大量分析,我们认为从表述功能上,句子可以分为九种:记述句、叙述句、描述句、诠释句、评价句、断定句、表态句、评述句、指示句,而记述、叙述、描述、诠释、评价、断定、表态、评述、指示则是九种语言表达方式。

每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都有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代表句型,都有更为具体的法式。

句子的语言表达方式类型也可以说是对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四种语气用途类型从表述意义上所作的再分类。

这种分类出发点既然是表述意义,当然就不可能不涉及词的下位分类,并且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句子语法结构的格局。

例如记述句,就是以动作行为动词作谓语的记述人的具体活动的句子;叙述句就是以概括动词作谓语的概括交代有关事件的句子;描述句就是状态动词和状态形容词作谓语描摹人的事物状貌的句子。

记述句和叙述句都是语法上动词谓语句;但是由于具体动词和概括动词表达不同意义,所以具有不同的表述功能。

描述句是语法上的状态动词、状态形容词谓语句等的综合;它们虽属于词性上不同的类,但是因为具有相同的表述功能,所以成为同一种表述句型。

除以上九种以外,“证明”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证明,本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传统文章学把它引进到文章表达方式的理论中来,看作文章表达方式中“议论”的代表方式。

其实,证明不仅用在议论中,也用在说明、记叙和抒情中。

它先于文章表达方式而存在,当然属于语言表达方式的范畴。

另外,证明运用推理规则,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后形成固定的语言结构,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语言表达方式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文章表达方式则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集合。

因为文章表达方式是由交际目的决定的,而交际目的的实现有赖于语言的表达方式。

同一交际目的,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同一语言表达方式,也可用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

从交际目的上看,文章表达方式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集合;从语言形式上看,语言表达方式是文章表达方式选择的语言手段。

但是,语言表达方式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当它未用来实现一定交际目的时,它以静态的方式独立存在着;当我们从交际目的的角度对它进行审视时,它便由语言表达方式变成了体现一定交际目的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文章表达方式了。

每一种文章表达方式都是由一定交际目的决定的多种语言表达方式的集合。

记叙是以写人记事为目的的文章表达方式。

对记叙作深层考察研究的是孙移山先生主编的《文章学》。

该书中指出:“叙述与描写经常密切交织,并且产生了表述这种结合或融合的概念,就是记叙。

”这里虽然没有说明记叙是文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我们叫做描述)是语言表达方式,但已暗示人们―――它们分属不同层次了。

既然记叙包括了叙述与描写,那么在文章表达方式中描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在我们看来,记叙作为文章表达方式,它选择三种语言表达方式:叙述、记述、描述。

叙述作宏观交代,记述作微观记录,描述写事物状貌。

说明是以传输知识为目的的文章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对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能力很强。

它用记述方式,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为记述性说明文;用叙述的方式,如《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叙述了书籍变迁的历史;用描述的方式,如写建筑物的说明文,除了记述、叙述外主要用描述。

此外它还用诠释、评述、评价、断定、指示等语言表达方式。

议论是表明作者观点和主张的表达方式。

它常选用诠释、评述、断定、指示、表态等语言表达方式。

诠释以释概念,评述以述事实,评价、断定表明观点,指示表明主张和要求,表态表明态度。

有的议论文其议论的方式不是借助以上语言表达方式,而是借助记述、叙述甚或描述的方式来讲述道理。

《学语文》杂志1994年3期发表了徐应葵同志的《记叙的形式议论的实质》一文。

文章指出,中语教材中的《曹刿论战》、《季氏将伐颛臾》等文章属于叙体论理的文章。

这确是客观存在的文章现实,用传统理论无法解释。

因为,文章是按表达方式来分类的,这些文章的表达方式既然是记叙,当属记叙文才对,但又与交际目的相悖―――它们目的在于讲道理。

在我们今天看来,记述、叙述是语言表达方式,它们是供文章表达方式选择的,议论是文章表达方式,当然可以选择它们作为语言形式。

抒情的目的是抒发感情。

有人曾否定这种表达方式的存在。

理由之一是它常依附于其他方式。

诚然,在承认只有文章表达方式时,抒情有时借助“记叙”,有时借助“描写”,似乎应该取消了。

但是,当我们区分了语文表达方式和文章表达方式以后再来看这些语言现象就毫不奇怪了:抒情可以借助记述,也可以借助描述。

借助记述、描述等的抒情一般认为是间接抒情。

此外还有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常用表态的方式,如“我歌唱希望”“我赞美白杨树”等,就是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抒情赖以独立的基础。

以上我们提到了四种文章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

那么人们常说的“描写”呢?我们认为,“描写”是文学中的概念,应从文章学理论系统中剔除出去。

理由如次:第一,“描写”是文学中的概念。

这只要一查权威解释即可明白。

如《辞海》说:“描写,文学创作手法之一。

指作者对人物、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语文知识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又说,描写的“目的是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从这里可以看出,“描写”是文学创作手法,是文学中的概念;“描写”是“手法”不是“表达方式”;“描写”的目的在于塑造艺术形象。

第二,文章学在从文学理论中借鉴“描写”这一概念时,并未作根本的改造,以至用文学理论来规范文章。

张寿康先生主编的《文章学概论》对描写作了如下解释:“描写”就是“写景状物,描绘自然和社会环境,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就是“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

从这些说明中可以看出,文章学中讲的“描写”,除了把它看作文章的“表达方式”这一点外,对描写的对象和目的所作的表述同文学中的表述完全一样。

事实上,在人们的心目中,作为文章表达方式的描写同作为文学表现手法的描写是一个东西。

这就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诸多矛盾。

首先,说明文中存在的大量的“描写”的文字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描写”是刻画形象的手段,而说明在于介绍知识,但有的说明文却大量运用“描写”,如《凡尔赛宫》、《巍巍中山陵》等。

这些文章,如果依据“表达方式”的标准当属记叙文,但人们都认为它们是说明文。

这里,内在根本原因何在,必须作出合理的解释。

其次,从写实的记叙文与小说中关于人物对话内容的分析上看,矛盾更加明显。

《谁是最可爱的人》、《生命的支柱》、《金杯之光》等写实文章,组成了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三单元。

编者在“教学要求”中说:“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等综合表达方式。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的练习中说:“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抒情。

”这里讲的是表达方式。

那么,又有疑问:这些文章中大量的人物对话到底属于记叙还是属于描写?看来,教材的编者把它们当作记叙看待了。

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从语言形式上看同写实记叙文中的人物对话完全一样,为什么叫做“描写”?而且,当我们面对一个文本,不知道它是虚构还是写实时,里面的人物对话是记叙的内容还是描写的内容?以上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文章学在自身的理论建构中,尤其是在引进“描写”这一概念时,并没有自觉地同文学划清界限。

用文学的术语来解释文章现象,必然出现格格不入的矛盾。

所以,我们认为在文章表达方式的理论系统中,有必要建立一个与文学中的描写相对应的概念,我们称为“描述”。

如上所述,描述是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

它经常同记述、叙述一起用来写人记事,构成记叙的文章表达方式。

凡是记叙文(不管写实文章还是虚构的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包括对话)都是记述和叙述的结果,环境和肖像都是描述的结果。

描述也常用在说明中,说明事物形状特征等。

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法的延伸,又是文章表达方式的语言形式。

语言表达方式属于语言学,文章表达方式属于文章学。

传统文章学对表达方式的认识只限于交际目的的层面,所以无法解释各种文体中语言形式互现的现象。

当我们认识了表达方式的这两个层面以后便会清楚地看到:文章以语言为介质,是由文章表达方式通过对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来实现的。

这是文章同语言学联系的实质所在。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一切文学作品,首先是文章的,其次才是文学的。

因为,文学的目的只有借助文章表达方式才能实现,而文学也并没有对文章表达方式进行变异。

2.表达方式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会因写作的具体需要而在写作者的灵活运用中形成许多特殊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表现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