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pptx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pptx

就越有限。
• 与迁移本身以及迁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亲戚的交
通问题有关的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都会 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升。
15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16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 4.1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 地域之间 • 行业之间 • 职业之间 • 岗位之间
17
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它行业就业)。
3
两点说明
• 劳动力流动和人口流动有区别(如退休后的老年人口迁移,考虑的可能是舒适
的生活环境)
• 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前,我国
国政府通过特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严格的行政控制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 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个人的职业流动率是很低的,
消费者。
• 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 • 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
受益于移民。
12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 年龄:
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岁-24岁之间。 因为首先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 资中所能够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其次, 年轻人的心理迁移成本相对较低。
4
• 表5-1 不同年代就业者平均每次工作变动所需的时间(年)
5
• 表5-2 调查城市与其他数据分年龄组工作单位变动次
数均值比较(城市与国家)
6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
•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可从三方面加以认识:
• 1、生产社会化和经济产业化运动,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劳动力发生较大的流动

随着工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必然要大规模地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工岗位上的变换。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仅仅是指劳动力在企业内的工作岗 位变换,如工作性质的调整,职位级别的升迁或下落等。水平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企业之间、 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工作岗位的调换。
•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
• 家庭
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 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 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13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 教育: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
率。
30岁-34岁的美国公民的迁移率(%),1993-1994年
教育水平 在同一州内部的各县 在各州之间迁移的
• 评述: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简单化了,因
为它们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斜率。
10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
• 图形分析:
• 外来移民并没有按1∶1的比例剥夺
当地公民的工作岗位。若N2—N3名 外国人被驱逐,本地人就业的数量 将从N3上升到N1,工资从W2升到W1, N2-N1个工作岗位被摧毁。尽管驱 逐外国人增加了当地人在这一劳动 市场的工资和就业水平,但当地居 民的就业不是同比例增加的。
• 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还是愿意
从事体力活的。只是在W2低工资水 平的情况下,才存在发达地区本地 公民的“短缺”,在W1时,并不存
在短缺。
11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
• 移民的经济影响:
• 由于移民有害于当地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必
然有害于全体本地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 “廉价”劳动的移入显然有利于这类劳动的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是两者作为前提条件的。一是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动,提出了转移的必要性。
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提出了转移的可能性。除这两个条件之外,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说 生产的社会化和阶层的变化决定了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性。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销售的情况下,
流动才可能发生。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力也不断要求发生转移和流动。
(年) 之间迁移的人员比例 人员比例
9-11
3.9
2.7
12
4.4
2.6
13-15
4.8
3.3
16
4.9
4.4
17 及其以上
6.7
5.0
14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 迁移的距离:
距离弹性=流动量%变化 / 流动距离的%变化 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
之下降。原因如下
• 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

“六多六少”的现象,即中央单位多,地方单位少;军工单位多、民用单位少,重工业单位多,
轻工业单位少;全民单位多,集体单位少;老单位多;新单位少;城市单位多,农村单位少。
7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模型 • 2.1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
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8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模型 •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 第五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 •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劳动力流动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
2.1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劳动力的流动实质
上是人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人力资本模型可 以被用来理解和预测自发的劳动力流动。
• 劳动力迁移的公式: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
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 动力的迁移就会发生。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
这主要表现为初有产品工业的劳动力向加工工业流动,加工工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 2、劳动者就来意向的就业,重新选择什么样的就业,最终将取决于他们的就业意
向,也即目前就意向的变化状态。如人们对教师等职业态度的变化。
• 3、经济体制改革所提出的要求。
净收益现值 =
解释: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 差(Bjt-Bot)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
9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
• 当前主要的观点:两种相反的观点
• 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流民或移民剥夺了一个
当地居民或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
• 另一个观点认为,非法流动和移民从事的工
作是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