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药卫生)体温对麻醉期间机体影响

(医药卫生)体温对麻醉期间机体影响


(三)低体温对机体影响
轻度低体温已经被证实与围术期心肌缺血, 凝血病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相关,并可以延 迟拔管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 改变药代动力学等等。患者常主诉术后初期 的寒冷不适是住院期间最为痛苦的体验之一。
1.低温对心脏的影响
寒颤是低温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最近有证据 提示寒颤可能触发心肌缺血。寒冷会使血浆 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30%,这会增加心 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麻 醉本身和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颤阈值。
行为调节—— 指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以控制散热和 产热的程度,维持体温的恒定。
包括变化时, 核心室很快达到平衡。
核心室:
房室模型
主要指四肢,各部分温度不一致, 不恒定,外周室温度通常比核心
室低2-4摄氏度。
外周室:
体热的房室模型
核心室 外周室
二. 麻醉与低体温
指体内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加。以脂肪组织 的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总量的70%。
主要散热途径: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75~85%)
其他的散热途径还有呼 吸器官、消化器官和排尿等。
三、体温恒定的调节
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有两种形式:
自主调节——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 散热的调节而使体温维持恒定。
常规的保温措施下,约一半患者术中的核心 体温低于36摄氏度,有1/3者低于35摄氏度
未保温者术后初体温多在34摄氏度左右。 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导致围术期低
体温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麻醉方式与低体温
1.全麻
a. 全麻期间代谢率减少45%-40%, b.机械通气减少呼吸做功 c.药物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反应 d.麻醉药直接扩张血管,以及肌松药对寒颤
B由于椎管内麻醉从外周阻断了下肢的体温调节性 血管收缩,故不能达到主动平台期,体温会继续下 降。
C正常机体对外周的温度主要是冷感觉,椎 管内麻醉时,外周的冷感觉的传入纤维被阻 断,使得中枢误认为被阻滞区域是温暖的, 行为性调节被抑制。
D由于下肢运动神经被阻滞导致寒颤反应亦 无效,尽管未阻滞区域出现代偿性收缩和寒 颤,但不能阻止进一步的体温下降。
平台期——麻醉后3-4小时后,核心温度可
逐渐稳定某一水平
A被动平台期-核心温度虽低于正常,但不 足以促发血管收缩反应,失热等于产热。
B主动平台期-由于显著低温,血管收缩反 应被触发,但体热被限制在核心室,核心温 度亦能稳定。但在这期并非是稳态,若不加 温,体热含量和平均体温将继续降低。
2.椎管内麻醉
在腰麻或硬模外麻醉时,体温再分布是导致 早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第一小时核心温度可下降0.8度左右,而 皮温因外周血管的扩张而升高。
随后二小时,由于皮肤散热增加,核心温度 线性下降0.4度左右。
椎管内麻醉较全麻低温时间长,且体温 上升速度慢
A椎管内麻醉时,再分布主要在下肢,因此椎管内 麻醉时再分布所导致的核心温度的下降幅度是全麻 的一半,加上代谢产热基本正常,所以低温的进展 可能比全麻慢。
体温对麻醉期间机体的影响
指导老师:郑志雄 学生:张一帆
一.体温生理
一、体 温
生理学上的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身 体深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直肠温度来代表。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产热多于散热,体温升高,而散热超过产热则引起体温下降。
组织器官
脑 内脏 骨骼肌 其他
占体重百分 比(%)
(二)麻醉用药与低体温
苯二氮卓类可导致低体温,但作为术前药与阿托品 合用时,低体温发生率可降低。
挥发性麻醉药增高出汗阈值,降低血管收缩阈值, 异氟烷,七氟烷等呈剂量相关性抑制寒颤阈值。
丙泊酚不影响出汗阈值但降低血管收缩阈值,不仅 抑制中枢,还显著扩张外周血管。
神经安定类及其他镇静药都可增加术中低温危险
3低体温还加重术后蛋白质的消耗,使愈合受到抑 制。
4.低体温影响药物代谢
3全麻复合硬模外麻醉
A复合麻醉同时从中枢和外周抑制体温调节机制, 较单纯全麻或单纯硬模麻醉更早出现再分布低温, 线性下降速度更快。
B全麻和椎管内麻醉都可以降低血管收缩阈值,因 此复合麻醉较全麻更晚出现血管收缩
C全麻抑制了椎管内麻醉时增加产热的寒颤
D椎管内麻醉阻断了中枢介导下的血管收缩反应, 核心温度持续下降。
2.5 34.0 56.0 7.5
产热量(%)
安静状态 劳动或运动
16
1
56
8
18
90
10
1
机体产热的其它形式:
① 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屈肌和伸肌同
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代谢率可增加4-5倍。
② 非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寒颤虽然会引起不适,但并不会直接引起心 肌缺血或梗死
1高龄削弱了体温调节反应,所以老年人很 少寒颤。
2寒颤并不是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 低氧血症反而会抑制寒颤
2.低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体温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凝 血酶功能,纤溶状态。低体温时,血小板数量可以 保持正常,但功能却受到抑制,这可能由血栓素A2 释放减少有关。
反应的抑制
全麻体温下降的“三阶段模式”
再分布期——全麻早期总体热散失少,
体热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由于血管收 缩反应被抑制,体热由核心室向外周室 再分布,核心温度快速下降1-5度
线性期——全麻诱导后2-3小时内,失热
大于产热,导致核心温度继续呈线性下 降,但其速率是由产热和失热的差值决 定,同时全身体热含量进一步下降。
低体温时标准凝血实验保持正常。因为这些实验是 在37摄氏度下进行,不受病人体温影响。若在病人 实际体温下进行,凝血实验结果就会延长。
3.低温促使切口感染
1.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 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 增加切口感染率。
2.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 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菌的能 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