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非发酵菌鼻疽假单胞菌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是鼻疽病的病原菌。

可从患者血液、脓液、痰中分离到。

【临床意义】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犬、猫、羊等都可被感染。

可通过擦伤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本菌而感染。

人类感染较少见,但经常与病畜接触的人也可患鼻疽病。

实验室感染也可发生。

产碱假单胞菌【临床意义】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脓胸、眼部感染、脓肿等恶臭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为鱼类的一种病原菌,常可从腐败的鱼类中检出,偶尔可从尿路感染患者的尿中及血库存血中分离出来。

非发酵菌非发酵菌(Nonfermenters)大多是条件致病菌。

包括十几个菌属的数十个种别,如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莫拉氏菌属等。

由于非发酵菌有很多菌属,每个菌属又有多个种,因此对其必须先进行初步分群,即先进行科、属的鉴别,然后再进行种间鉴别。

腐败假单胞菌腐败假单胞菌(P.Putrefaciens)为腐物寄生菌,分布非常广泛,河水、污水、土壤、牛奶、鸡蛋等均有存在。

可引起奶油、鱼、肉变质并产生H2S。

【临床意义】本菌为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人类中耳炎、创伤后溃疡、败血症、呼吸道感染,以及糖尿病或体弱患者的皮肤化脓性溃疡。

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Rseudomonas)分布很广,水、污水、土壤和空气中均存在。

本属有几十个菌种,临床较常见的有十种左右。

代谢菌种为铜绿色假单胞菌。

人类感染的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占70%~80%。

主要是铜绿色假单胞菌(占55%~65%)。

类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P.Pseudomallei)可引起类疽病。

【临床意义】为条件致病菌。

人类接触污染的污水、土壤或通过直接接触(划破皮肤或擦伤)而进入人体,也可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感染。

但罕见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

本菌可潜伏体内几年不发病,在多发地区这种隐性感染是很高的。

败血性类鼻疽病如不及时治疗进展迅速,且死亡率很高。

类产碱假单胞菌类产碱假单胞菌(P.Pseudoalcaligenes)与产碱假单胞菌很相似,属于假单胞菌中的产碱群。

【临床意义】可引起肺炎、术后膝关节感染、脑膜炎和败血症。

嗜麦芽假单胞菌嗜麦芽假单胞菌(P.Maltophilia)在自然界分布很广,自来水、河水、污水、牛奶和冻鱼中均可存在,在正常人的咽喉、痰和粪便中可检出。

【临床意义】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吸入性肺炎、心内膜炎、结膜炎、脑膜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

斯氏假单胞菌斯氏假单胞菌(P.Stutzeri)在水中及土壤中到处可见,在粪便、肥料、人类的呼吸道、泌尿道均可发现。

【临床意义】本菌为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关节炎、尿路感染及败血症。

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原称绿脓杆菌。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

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本菌存在。

本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潮湿的环境。

【临床意义】本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患代谢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术后或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易感染本菌。

经常引起术后伤口感染,也可引起褥疮、脓肿、化脓性中耳炎等。

本菌引起的感染病灶可导致血行散播,而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

烧伤后感染了铜绿色假单胞菌可造成死亡。

洋葱假单胞菌洋萄假单胞菌(P.Cepacia)存在于土壤中,因引起洋葱茎腐烂而得名。

【临床意义】在医院环境中常污染自来水、体温表、输液系统。

医院环境及被污染的器械常导致体弱患者感染本菌,常可引起肺炎、心内膜炎、伤口感染、败血症、脓肿和尿道感染等。

荧光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是一种环境污染菌。

对于人类是一种罕见的机会致病菌。

【临床意义】可从伤口、痰、胸水、尿和血液中分离出来,也可从血库存在中分离出。

可在冰箱储存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繁殖,而且自溶后释放内毒素。

其内毒素的磷指部分,可导致输血后不可逆的休克。

革兰氏阳性球菌产黑色素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B.melaninogenicus)是人类口腔、大肠、阴道的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本菌很少单独引起感染,常与其它厌氧菌、需氧菌混合感染,而且常是主要致病菌。

在菌血症、胸腔感染和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的患者标本中可检出本菌。

肠球菌肠球菌(Enterococcus)是指一组主要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具有共同生化特征的革兰氏阳性菌。

长期以来,肠球菌归属于链球菌属Lancefield血清分型D群。

近年来,随着核酸杂交等技术的应用,证实肠球菌不同于其它链球菌,应属于一个新的肠球菌属(genus Enterococcus)。

伯杰氏细菌分类学手册9版2卷(Bergey´s Manu al of Systemati Bacteriology Vo12.1986),将其与链球菌分开,新设肠球菌属。

【临床意义】肠球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但当进入血液或其他部位,可引起败血症,尿路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和伤口感染等。

脆弱类杆菌群脆弱类杆菌群(Bacteroides Fragilis Group)有5个种:脆弱类杆菌(B.fragilis group)、吉氏类杆菌(B.distasonis)、普通类杆菌(B.vulgatus)、多形类杆菌(B.thetaiotaomicron)、卵圆类杆菌(B.ovatus)。

【临床意义】厌氧菌感染可遍及人体各个部位,在临床感染病例的标本中以脆弱类杆菌分离率最高,在厌氧菌菌血症病例中,本菌的分离率高达50%~90%,阑尾炎病例中占25%~90%,在肺和胸膜感染中占26%,还可引起颅内感染、阴道及盆腔感染等。

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属于链球菌科(Steptoccaceae)链球菌属(Steptococcus),称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旧称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或称肺炎球菌(Pneumococcus)。

【临床意义】肺炎链球菌主要寄居于人类上呼吸道,作为正常菌群存在。

大部分菌株不致病或致病力很弱,部分菌株有致病力,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能引起疾病。

主要致病因素是细菌荚膜的侵袭作用。

可引起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成人脑炎75%是由1、2、3、4、5、7、8、12、14和19等10型引起的。

其中半数以上是1、2、3型所致。

3型肺炎链球菌能产生大量荚膜,毒力强,死亡率较高。

儿童肺炎多为1、6、14和19型引起,其中最常见是是14型。

肺炎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炎、乳突炎、副鼻窦炎、脑膜炎以及败血症。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Anaerobic nonsporeforming Gram-negative bacilli)包括类杆菌属(Bacteroides)、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细毛菌属(Leptotrichia),是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菌。

主要寄生在口腔、上呼吸道、肠道、泌尿道中,对人类致病的类杆菌属中有10个种,梭杆菌属有4个种。

核梭杆菌核梭杆菌(F.nucleatum)是人口咽部和牙龈沟内的寄生菌。

【临床意义】可引起各种软组织感染,口腔及上呼吸道感染。

能凝集人和动物的红血球。

坏死梭杆菌坏死梭杆菌(F.necrophorum)是人和动物的病原菌,亦是上呼吸道和小肠的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本菌是人体厌氧菌感染的病原菌之一,可引起上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常可从肝脓肿,肠道肿瘤、副鼻窦炎和术后感染病灶及血液中分离出来。

还可引起牛、羊化脓性感染。

口腔类杆菌口腔类杆菌(B.oralis)是人类口腔正常菌群。

【临床意义】可引起口腔、上呼吸道及女性生殖道感染。

类杆菌属 Bacteroides类杆菌属(Bacteroides)是寄生在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

链球菌链球菌(Streptoccus)是一类呈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菌。

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水、空气、尘埃人及动物健康人的鼻咽部、肠道均可检出。

链球菌种类很多,其中有的致病、有的则是腐物寄生菌。

【临床意义】链球菌引起的疾病极为常见,多由A群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所致。

致病力最强,可产生多种毒素和毒性酶。

其病理表现可因病原菌的种类,入侵途径和机体反应状态的不同而异。

经皮肤侵入常可引起峰窝组织炎、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等。

当机体虚弱时,细菌易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扁桃体炎、咽喉炎、进而扩展为中耳炎、乳突炎以致脑膜炎。

产生红疹毒素的化脓性链球菌,可引起猩红热。

B群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为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而且感染率还在不断增加。

也可引起成人尿路感染、偶致败血症、妇女泌尿生殖道此菌带菌率高达18%~25%,是新生儿感染该菌的主要传染源。

草绿色链球菌或自正常人咽部检出,一般不致病。

此类链球菌可在拔牙或切除扁桃体时,细菌侵入血流,如心脏有病变,细菌停留于损伤部位并开始增殖而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也可引起菌血症、脑膜炎及泌尿生殖道感染。

D群链球菌是人、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当侵入组织、血流、脑膜、泌尿疲乏可引起疾病。

多引起心内膜炎、伤口感染、胆囊炎、泌尿系感染。

F、H、K、O群链球菌可在人的呼吸道发现。

M群不溶血株可从齿龈粘膜上检出。

R群链球菌或以引起脑膜炎和败血症。

厌氧链球菌、微嗜氧链球菌,常可从子宫标本、盆腔脓肿、深部脓肿、鼻窦、阑尾脓液和血液中检出。

这类细菌在普通培养中多被忽略,需用厌氧方法才能检出。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因其排列呈葡萄状故称为葡萄球菌。

【临床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如酶,如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皮肤坏死毒素、凝固酶、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等;这些物质与致病有关,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除引起毛囊炎、疖肿、蜂窝组织炎等化脓性感染外,还可引起肺炎、骨髓炎、心包炎、肾盂肾炎等多种化脓性疾病。

重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脓毒症和化脓性脑膜炎。

某些葡萄球菌产生剥脱性毒素对新生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可引起剥脱性皮炎。

也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一直被认为是皮肤、粘膜上的正常菌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这些细菌已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而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主要在外科操作或实施插管时发生感染,也可以是血源性感染。

所以,仅以凝固酶试验作为判定判定葡萄球菌致病性的唯一标准,是不恰当的。

可引起中耳炎、脓肿、亚心炎等。

气球菌属气球菌属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四个或成对排列,曾称为龙虾四联菌,广布自然界。

无D抗原可与肠球菌鉴别.【临床意义】有时可从尿路感染及心内膜炎的病人血液中分离出来与从龙虾和肉中分离的龙虾加夫基氏菌相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