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涌动的文思从笔尖流淌出来
陈敏
一、在激发体验中激起兴趣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
我们有必要创设能拨动学生心灵,能激活创意细胞的场景,让他们抓住机会善于表达,拉近儿童与训练作文之间的距离,引发儿童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做到“情动而辞发”。
1.感受大自然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可以最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他说:“我们到大自然去……语言在我手中成为武器,我借助于语言,使孩子看到周围世界的丰富多彩。
孩子们感受到和体验到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的美,就能领会语言的细微色彩,而美则通过语言进入他们的心灵。
”我充分利用了大自然这一天然资源,经常带孩子亲近自然,让创意自然流淌。
如,我带孩子去校园寻找春天,不光让孩子看,还让孩子闭上眼睛感受春风、阳光,趴在草地上听草儿、花儿“说话”,看着嫩叶想象……边游边指导边说话,回到教室学生的作文可谓一气呵成,妙趣横生:“树叶宝宝见我们那么多小朋友在找它,赶紧躲到树妈妈的背后不肯出来。
”“小野花涨红了脸,撅着小嘴说:‘你的花裙子怎么比我还漂亮呀?’”“小草弟弟悄悄地告诉我:‘春雨好甜,我要快快长大!’”
2.感受游戏乐
孩子喜欢游戏,游戏让孩子的童年五彩缤纷,色彩斑斓,所以学童时代我们千万不能小看了游戏对写作的魅力,千万不能少了甚至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
让学生带着任务,在游戏中畅游,在游戏中激发创意吧。
也许你会说让学生游戏他们当然喜欢,如若让他们写作又会恢复到死气沉沉。
其实不然,整个活动是他们所喜欢的,写作文也同样可以成为了他们游戏的一部分。
就拿最传统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说吧!游戏结束了,当孩子一脸兴奋的回到教室,我没有对孩子说“接下来
我们写作”,而是说:“游戏还没结束呢,我们还要评各类奖项呢!”学生一连疑惑,继而情绪高涨。
我让孩子评了表情丰富奖、动作夸张奖、活跃奖、最佳母鸡奖、最狡猾老鹰奖……学生在评选时又回到刚才火热的场面,头脑中好词佳句跳跃而出,等到下笔成文时就觉得自己是在倾吐快乐,与人共享。
3.感受瞬间味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突发事件,学生往往注意力不由自主高度集中于事件上,情绪高涨,表情丰富,动作不一。
因此,突发事件可是难能可贵的创意资料,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抓住瞬间不放。
比如课堂上飞进一只小麻雀,如果气急败坏地赶走小麻雀,强行孩子回到课堂中来继续上课,效果可想而知,他们可能在回想那小麻雀的模样,回想刚才某个同学跳起来捉的可笑情景,也可能在想小麻雀还会不会回来……所以,干脆不如让学生把话题转向小麻雀,此时的作文不就趣味十足,感性十足了!其实,学生中这样的突发事件还是很多的,比如下雪了,出彩虹了,课堂上学生突然摔倒了,课间吵架了……会充分利用的老师,相信学生平时的写作题材不会枯燥无味。
二、在引导联想中开拓思路
在习作中,学生常常打不开思路,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追忆生活,以娓娓谈话唤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受的再现。
你第一次学会游泳是什么时候?你是怎样学的呢?在学游泳前、中、后,你的心理是怎样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描述、提问、联想等形式,唤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打开写作的思路。
三、在点拨指导中领悟方法
任何一篇优秀习作都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因此在“激发情感,自主习作,放飞个性”的前提下,“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是有必要的。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明白表达什么”,“按什么顺序表达”,“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学生根据作文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具体方法:一是从课文、例文中去借鉴经验,从读中悟到表达方法,从读中学会仿写。
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习作创新的起点。
二是在作文前交流中渗透。
教师要心中有数地在生生、师生交流中渗透习作的要点、要求和方法。
三是在作文
后评赏中交流渗透。
比如我们以音乐和画面渲染了地球被破坏的种种情境,学生有了强烈的感受和倾吐的欲望,不吐不快。
此时去点拨写作技巧和方法,反而打断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不妨让学生放手写作,等学生写完初稿后,引导学生互相赏析,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评改,教师注意在交流中以肯定或建议的形式,渗透习作方法。
这样既能矫正一些问题,又不至于千“文”一面。
四、在激励欣赏中增强信心
俗话说,自信使人美丽,自信使人快乐,自信使人走向成功。
如何让学生信心满怀地去攀登作文的高峰呢?一是注意创设民主,宽松的习作氛围消除畏难心理。
如娓娓的谈话、轻松的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趣味游戏,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步入习作的殿堂。
二是多让学生展读自己的习作,引导他们学会互相欣赏,互相评改,及时鼓励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成功,进步的乐趣,不断树立起自信心。
总之,作文教学必须树立一种“大作文”观的思想。
要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与灵感,培养学生的写作态度与情感。
让我们遵循“导”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激发学生的文思,并把涌动的文思及时疏导到纸上。
也让我们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大自然,走向五彩缤纷的社会,广泛阅读,积累生活,丰富知识,寻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习作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
(2009年第1期《长三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