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第六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研究步骤:假设—推测—检验
上章回顾
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的分类
第三节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事实,而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
的社会事实,它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社
会事实。
1、社会团结的含义
与“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的含义大 体相同,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
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
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力,而
每个人的利益又只能在他人 那里获得,由这种平等的自 由竞争形成了社会。
涂尔干: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同一社会一般公民所共有的信仰和情
操的总体”。
2、社会团结的类型
(1)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1)社会事实
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
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
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 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 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3、社会事实的分类
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关系:物质性结合与精神性结合 社会 社会的构成部分 社会的形态成分 道德 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 社会潮流
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 联系状态。
什么是社会联系的纽带?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将个人联结在一起的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
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订立的契约。
孔德的国家强力论
国家依赖其强制性的力
量将个体成员“束缚”
到一起。
斯宾塞的自由竞争论 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
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
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通过根深蒂固的集
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成一个整体, 个体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个性淹没在对集 体的遵从中,并有一致的宗教和道德倾向。 约束性制裁(repressive sanctions)
(2)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
上章回顾
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方法是什么? 社会行动的分类有哪些? 合法统治的类型?
请思考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哪些区别?
你如何看待社会中的种种自杀现象?
第六章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二、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 三、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四、对自杀现象的研究
构能长期维持下去。

反常分工的类型 社会分工速度过快,个
速度过快的分工
人脱离了原来群体,又 未与新群体建立联系。
(“失范”)
强制性分工 (不平等分工)
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造成偏离有 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社 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
不协调的分工
(非人化的分工或纯技术的分工)
分工仅仅是出于某种经济 上或技术上的考虑,而不 考虑人的愿望或兴趣。
有机团结 高度的分工 微弱的集体意识 复原性法律占主导地位 高度的个性
特殊的规范性模式上的 抽象的一般的价值上的 一致是重要的 一致是重要的
社区对越轨者进行惩罚
较低的相互依赖 原始的或乡村的
专门化的社会控制机构
高度的相互依赖 城市的与工业的
3、社会分工 (1)社会分工的原因
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
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社会
学发展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之一。
1、迪尔凯姆的社会观 (1)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尽管社会是有无 数个人联合而成的,但他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 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
这种独特性无法在单个人身上找到。
(2)社会整体观 社会就其实质来说是这样的一 个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 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 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频率加大,必
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职业专门化是减
弱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 止社会解体的一种合理选择。
(2)社会分工的后果 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
弱了集体意识。
造成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
4、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面临的危险 (1)社会解组的危险
(3)有机团结所面临的威胁
整体层次上:共同价值方面缺乏一致,各
自坚持自己的利益。
极端的个人主义:个性的过分发展不仅损
害着把个人联结为社会的有机团结,而且
也严重地威胁着个人自身的幸福。
对策: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
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
(二)个人经历

1858年,出生于法国;


1879—1882年,入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1882—1887年,执教于公立中学多大学;
1902—1917年,任教于巴黎大学;

1917年11月15日,去世。
二、 社会学思想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
迪尔凯姆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是他

社会解组: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
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
堆积的状态。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道
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从而使 社会连结纽带出现松弛和断裂。
(2)反常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作用
反常分工(变态分工):不具有能够发挥
有效调节作用的牢固的道德基础,因而无
法保证通过它们而发生改组的新型社会结
存在于近代工业社会的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
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一种社会联结
方式。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 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社会如 同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都按照 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的职能。
复原性制裁(restitutive sanctions)
机械团结 低度的分工 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 约束性法律占主导地位 低度的个性
物质性社会事实 (形态学社会事实) 社会 事实 精神性社会事实 (生理学社会事实)
3、研究社会事实的基本原则 (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统计法
(2)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
(3)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 混为一谈,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并重。


主要研究方法:共变法、控制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