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理论关怀: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秩序和社会 团结。涂尔干认为,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社 会秩序和社会团结的真实基础,因此重建集体意 识是解决危机的基本途径。
社会学方法论:整体主义方法论
什么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特 征是什么?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生平与著述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1879-1882年,就读于巴黎 高等师范学校
1882-1887年,中学哲学教员
1887-1902年,波尔多大学 任教,期间(1896)晋升为法 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1893年《社会分工论》,1895年《社
会学方法的准则》,1897年《自杀 论》,1898年创办《社会学年鉴》。
有机团结社会中的法律制度是恢复性(复原性)的, 如民商法、诉讼法、行政法等。这种法律的特点是基 于审慎的理性,它的目的不是惩罚,不是集体情感的 表达,而是维持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相互依赖关系,将 被破坏的关系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4)集体意识
定义:集体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平均 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原因分析在前,功能分析在后,一方面复合先因后果 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是因为一旦找到现象的原因, 再分析它的功能就容易得多。
“一种社会事实得功能应该永远到它 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中去寻找”。
运用共变法来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所谓共变法,是指如果两个社会现象,经常以某 种固定方式发生同步变化,就强烈地暗示着它们 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2)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属于非 物质性社会事实,如宗教、道德、法律、风 俗习惯、语言、公共情感等,涂尔干称之为 “集体意识”。
2、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准则
(1)第一条准则:必须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 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因此必须采用客观的研究方法, 坚决反对主观内省法。
在实际研究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
根据现象共有的外部特征给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尽量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
(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 事实加以解释。 这一原则体现了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精神:研究社会 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要将功能解释和因果解释区分开来。
要寻找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 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且“一切较重要的社会过程 的最初起源,应该到社会内部环境中去寻找”。
Emile Durkheim,1858-1917
1902-1917年,巴黎大学任教,经过他的努力, 他所在的教育学系改为教育学和社会学系,这是 法国也是欧洲的第一个社会学系。
1912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二、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核心问题:如何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 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遭遇 的经济危机、以劳资冲突为代表的社会危机、以 自杀和悲观失望为代表的精神危机。
涂尔干提出控制比较方法,这是一种通过统计手 段进行控制以排除无关变量的比较方法。即在不 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群体范围里以及根据 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的分类的各类别之间广 泛进行比较,以确定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理论是以社会团结为主线而展开
1、社会团结
(1)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 可以分为机械团结社会和有机团结社会两种类型。
较低的相互依赖
原始的或乡村的
抽象的一般价值上 的一致性是重要的 专门化机构惩罚犯罪
高度的相互依赖
城市的与工业的
(3)社会团结的外在特征:法律
机械团结社会中的法律制度具有压制性特征,如刑法。 这种法律把凡是违反和破坏集体意识的行为都视为犯 罪,对罪犯的惩罚不是合理地分析他对社会规范地实 际破坏程度,而是带有浓厚地感情色彩,是强烈地集 体激情的表达。
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 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 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病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 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 p39)
社会事实的三个基本特征
外在性(客观性)
社会事实先于我们存在,外在于我们个体,并且不 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外在性也意味着客观性。
强制性
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我们之外,还对我们施加各种形 式的影响,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这些影响包括 引导、赞赏、规劝、非难、禁止等。
普遍性
社会事实不是个别人的特征,而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 特征。社会事实的普遍性来自于它的集体性。
社会事实的两种类型
(1)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属于物 质性社会事实,如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 口状况、人们的交往情况等。
机械团结以强烈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 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个人意识的 绝大部分,社会强具 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 此外,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特殊群体中,集体意识也以 一种被限定的形式存在。涂尔干认为,在现代社会的 各种职业群体中可能存在集体意识。
(2)机械团结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 似性特质的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有机团结是建立 在社会分工与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的差异
机械的 低度的分工
深入的集体意识 压制性法律主导
低度的个性
有机的 高度的分工 微弱的集体意识 复原性法律主导 高度的个性
特殊的规范性模式 上的一致是重要的 社区对越轨者惩罚
2、社会分工
(1)社会分工的原因
涂尔干认为,造成分工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增加。 人口增加
社会容量、社会密度增长
生存竞争激化
社会分工
劳动生产率提高可容纳更多的人口
(2)社会分工的功能
首先,社会分工削弱了集体意识,为个 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社会分工的第二个重要结果是造成一种整个社会 的全面的相互依赖的需要,这是分工最重要的社会 功能。分工带来的这种普遍的相互依赖取代了集体 意识在维系社会整合中所起的作用,为社会整合提 供了新的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