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 总第92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1,Sum No.92 2003年 第3期SCIENCE·ECONOMY·SOCIETY No.3,2003试论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刘荣(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作为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开山鼻祖,对后来的宗教社会学及整个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二者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渊源、方法和主要观点是很不相同的。
对他们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作一比较分析,试图理清两位大师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关键词:宗教社会学;思想;比较中图分类号:B920;C9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03)03-0069-04 宗教社会学是从宗教社团、教规、教义和宗教伦理等方面研究宗教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系统本身发挥功能和发展的规律性。
它的全部问题,实质上是通过宗教呈现出来的关于社会的问题。
在西方学术史上,首先开创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但两位思想家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是不一样的。
本文拟对两位思想家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能比较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脉络。
一、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1、思想渊源涂尔干对宗教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
他的这一兴趣一是源于近代法国的思想传统,二是受到其“社会学主义”方法倾向的加强和鼓舞。
涂尔干之前的法国社会思想家圣西门和孔德等人对其影响相当大。
圣西门的新基督教,孔德的人性宗教(人道教),法国非宗教思想家一直研究的是:在现代没有宗教信仰约束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的问题。
①他说,过去宗教将社会结合起来,它使人们摆脱繁琐的日常事务,共同去为神圣的事业而献身,这样宗教便成为突出地反个人主义的力量。
但是,如果现在宗教的统治结束了,用什么可以取代呢?传统宗教的完结是否就意味着所有精神团体的全面崩溃呢?这类问题深入了他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
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是从属于实证主义传统的一个流派。
它代表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社会学必须以解释社会事实为宗旨,而社会事实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结果,它坚持明确地划分个人事实和社会事实,社会学的对象既不是非历史的抽象的个人,也不是抽象的社会与人类概念,而是作为集体现象的具体社会制度或集团。
②涂尔干认为,社会学是一个不从观念出发而从事物出发的关于社会的学科。
可以看出,他是不接受宗教是“幻想”的心理学解释,特别是英国人类学家关于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和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缪勒的自然论解释的。
2.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主要观点体现在他的名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
在这本书中,他首先定义了宗教,认为宗教是一种与圣物(即被升华和禁用的东西)有关的信仰与仪式的统一体系。
这些信仰与仪式把所有坚持信仰与仪式的人团结在一个叫做“教会”的同一个道德共同体内。
同时他还说明了原始宗教,即它存在于最简单社会组织的社会里,或者说,最简单的宗教存在于最简单形式的社会里,它无须参考先前的宗教就可以解释。
③涂尔干采用了19~20世纪之交英美学者在澳大利亚的实地考察报告,同时也参照了美国学者对北美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考察资料。
主要分析了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图腾崇拜,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宗教的本质。
他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宗教本身。
之所以把宗教确立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他看来,宗教比其他任何课题都更能使我们理解人的宗教性,从而找到解释一般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涂尔干在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些部落成员在举行图腾仪式时的极度热烈的场面后指出,“人们被一种外力控制着,推动着,在使他们的情感行为极不同于平常的时候,他们自然产生了一种不再属于自己的感觉,觉得自己变成为一种新物体;由此,在这种兴奋的社会环境中宗教观念便产生了。
”④同时,他指出,在澳大利亚各个氏族部落的个人血统、生活习俗不同,要维系这样一个社会,全靠这种图腾崇拜。
社会成员就会像教徒对神一样对待它,在任何艰难困苦中服从它。
因此,他认为,宗教产生的原因,是因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下,有集体情感的沸腾状况出现而导致的。
所谓特定社会情境,就是像这样一些情境,如在某次打猎后的集会,或是为了庆祝丰收的集会等等。
由于集体情感的投入,产生了集体情感的沸腾之后,人们相信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全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世界,经彼此相同感觉所产生的集体观念与情感而成为集体思想的创造,神圣与世俗的划分,再把这种特定情境下产生的集体表象,重新协调在群体内,就成为群体的宗教生活。
这样,涂尔干提出,宗教是团体表征的观点,宗教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
宗教既然是社会性的,它的功能何在?涂尔干通过研究宗教的禁欲主义和分析各式各样的特殊形式后发现,宗教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有的可以促进个人与群体间的联结,有的可以增加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威等。
涂尔干发现,宗教扮演的社会功能,就社会总体而言,有以下两点:其一,宗教是集体情感与观念的沟通体系;其二,宗教是规范社会关系的手段。
就社会个体而言,宗教能够使人变得更自信更有活力,同时透过宗教信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程度又增加了一层。
3.小结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其主要思想及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名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
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这样几点:宗教是社会集体生活的产物,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仪式又反过来加强了集体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并发挥着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宗教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密切联系。
他通过研究澳洲土著氏族居民的图腾崇拜,建立了以神圣和世俗两分法为基础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强调宗教的集体性,强调宗教仪式的作用,促进了后来人类学家对宗教进行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从而形成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功能主义学派。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看到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他使用的研究材料是取自于19~20世纪之交英美学者在澳洲的实地考察报告和美国学者对北美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考察资料,他本人并没有到过澳洲。
因此,他所研究的资料与文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难免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并且这与他所倡导的“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进而验证理论的初衷有一定的距离。
另外,在文化人类学界,有学者还指出,在其使用的资料中,有些是与社会事实不相符合的。
(2)他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是把宗教生活与道德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他所探讨的社会功能明显地偏向于社会控制的层次。
当然,这一点与他所处社会的时代大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3)有两个主要概念显得含糊不清。
一是原始的概念,他并没有说明原始的宗教是指最简单的宗教还是指最早的宗教;二是关于宗教的起源,他所认为的可能是当时人们能知道的最简单或最早的宗教形式,而不是指宗教的绝对开始或者说是渊源。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涂尔干作为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丰富了宗教理论,为我们理解宗教的起源与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并形成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功能主义学派。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1.思想渊源马克斯·韦伯接受的是德国历史学派法学家、经济学家的教育。
他从历史理想主义出发,试图从中得出某种客观的社会科学的概念。
他的思想特别受到宗教的忧伤感情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内心痛苦的影响。
“在韦伯的思想中,信念道德是宗教态度的一种可能表示方法,分析信念道德必然导致宗教社会学的产生。
由信念形成的和平主义只能对世界的全面看法加以理解,基督教和平主义只有当它把对生活的看法与它承认的最高价值联系在一起时,才能为人所理解,即才有真正的意义。
任何态度要能为人了解都要求把握全部生存观念,这种观念激荡着行为者,也是行为者所亲身感受的。
这就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基点。
他的研究受这样的问题所支配:宗教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种社会的经济行为?”⑤ 2.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韦伯的全部宗教社会学在于研究世界几大宗教教义的理性化程度和过程。
他更关注的是基督新教是怎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减除巫术和迷信的成分而引发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伦理,以及这种伦理又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最终导致了现代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
他还比较了犹太教、基督教、儒教、道教、印度教和佛教教规、教义的差别与东西方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关系,分析了体现在不同宗教背后的精神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影响,致使东西方民族走上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
实际上,他是以几种最主要的宗教为代表的当代世界几支文化作比较研究。
⑥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他的名著《经济与社会》、《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其中又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为著名。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理论体系十分庞杂,限于笔者水平和篇幅,我们仅仅择其部分予以阐述:第一,在《经济与社会》宗教社会学一章中,韦伯首先表明“我们并不关心宗教的本质,我们把研究特定类型的社会行动的条件和后果当作我们的任务。
”这就是说,韦伯仅仅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把特定的宗教当作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并从教徒的价值观念出发研究特定宗教的教会组织、教规、教义和宗教伦理,考察它与教徒日常生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宗教这一特殊角度认识和研究社会。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与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不同。
在他看来,一切宗教的核心问题是通过信仰使人的灵魂得到拯救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宗教视为一种“救赎论”。
他通过深入地探索,归纳出了宗教信仰者达到“救赎”的两种方式:入世禁欲型和出世神秘型。
前者人神对立,后者人神合一。
⑦他还对世界性的几大宗教进行了分类。
第二,韦伯对宗教救赎的分类并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研究目的是要考察不同类型的宗教对人们的社会行动的影响及其后果。
在他看来,宗教伦理是宗教价值观或价值判断的体现。
人们是按伦理准则来行动的。
因此,韦伯把宗教的理性化和理智化的程度视为社会行动和社会组织理性化程度的标志。
他认为,宗教的理性化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反过来,社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宗教理性进化的趋势。
第三,从方法上来看,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使用的是“一种发生学的考察与类型学的比较相结合的方法”,⑧以特定类型的宗教和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类型的行动表征某种文化的性质,是通过发生学的因果性分析考察和类型化意义比较来把握的。
3.小结韦伯是世纪之交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巨人。
他以极高的天赋和洞察力、渊博的知识、惊人的勤奋和毅力涉足于人类文化的几乎所有领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比较宗教社会学理论。
但后来有些学者指出,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宗教价值观与经济价值观内容上是一致的,不能作为宗教影响价值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