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2011年11月编制目录引言 (3)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5)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第四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第五章城乡用地空间布局 (13)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6)第七章规划实施预期成效 (18)附表 (19)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近,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神话改革,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法地位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根据此次实习收集的信息以及各方面素材的收取,可见合肥市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巨大改变。

特别是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批准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全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大工程的保障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可是,随着规划的日渐实施以及合肥现实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合肥市在利用规划取得一定效益的同时也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或者理解为实际与理论的差距,因此,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整改是合肥土地利用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以2010年为规划近期。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合肥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5年底合肥市土地总面积为704701.3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49526.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98%;建设用地面积为114858.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30%;未利用地为40316.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72%。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377564.63公顷,园地面积为2292.25公顷,林地面积为34531.16公顷,牧草地面积为36.26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35102.26公顷。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90058.60公顷,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5978.73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8821.42公顷。

现行规划自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各种土地利用规范、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公共利益的保证与实现等,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面临的形势2006-2020年,是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等约束条件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长三角分工与协作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合肥市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合肥具有“居皖之中,襟江带淮;中部靠东,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合肥市作为中部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汇点,将抓紧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中部崛起中争先进级,需要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一节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合肥市,安徽省省会,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中,合肥市是未来全国21个二级交通枢纽之一,交通区位将大幅提升。

合肥市“北负中原,南面江南,东迎苏浙,西连楚渝”,承东启西,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且合肥位于江淮之间,是两个流域经济联系的中间节点。

规划期内,合肥市将凭借自身独特区位优势,以“率先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着力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其区域发展功能定位为:“接轨沪宁,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立足皖中,引领全省的中心城市;科教领先,辐射全国的创新城市;优势独具,合作发展的产业城市;依山傍水,滨湖通江的生态城市。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期末,合肥市将成为GDP超过9000亿,总人口近710万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此征程中,合肥市将坚持“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济、县域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合肥市在安徽省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为在安徽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针对上述区域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用地为原则,形成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

一、构建“合肥都市圈”的土地利用战略二、加快城镇化工业化的土地利用战略三、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根据合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任务,依据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确定合肥市规划期内(2006-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如下: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期内,合肥市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逐步实现协调发展。

规划期末(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9000亿元;总人口将控制在710万人以内,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3.90%,其中,城镇人口为523.36万人、农村人口为184.84万人。

二、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至2020年,合肥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将控制在138806.12公顷以内,建设用地净增规模将控制在23947.37公顷以内。

其中,2010年合肥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将控制在124153.81公顷以内,建设用地规模净增量将控制在9295.06公顷以内。

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量控制在22122.85公顷以内,其中,2010年前将减少量将控制在7722.20公顷以内;至2020年,城镇用地增量将控制在20730.96公顷以内,其中,2010年前增量将控制在7066.69公顷以内;至2020年,工矿用地净增量将控制在16539.26公顷以内,其中,2010年前净增量将控制在6850.57公顷以内(附表2)。

三、耕地保护目标规划按照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的原则,在保证合肥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确定至2010年、2020年,合肥市耕地保有量将分别不低于376168.84公顷、374047.10公顷。

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将控制在20713.87公顷以内,其中,2006-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将控制在7966.52公顷以内。

2006-2010年,力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7966.52公顷,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6570.73公顷;2011-2020年,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17196.34公顷。

四、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规划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建设。

在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条件的区域内,划定基本农田322469.67公顷。

规划期末,基本农田保护率约为85.41%。

五、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至规划期末,土地利用率将由2005年的94.28%提高到2020年的94.31%。

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将有所调整,其中:农用地525754.80公顷(其中耕地374047.10公顷,园地2261.63公顷,林地36031.62公顷,牧草地36.06公顷,其他农用地113378.39公顷);建设用地138806.12公顷(其中城镇村用地80376.52公顷,工矿用地22606.30公顷,交通用地10478.73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3121.42公顷);未利用地40140.45公顷。

六、生态环境目标规划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20年,合肥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绿地率大于38%。

2006-2010年,合肥市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2011-202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将由45%提高到50%。

七、土地集约利用目标根据国发[2008]3号文精神,结合合肥实际,规划将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构建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体系,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规划期末力争达到:1、2006-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将由226.23平方米降至196.00平方米。

2、2020年中心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将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3、2006-2020年,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将由263.28平方米降至220.00平方米。

4、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将比2005年翻三番。

5、全市节约建设用地面积25%以上,其中工业用地容积率提高50%,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20%。

八、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将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过快增长,适度扩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

确定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将为301.5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30000公顷以内;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将为370.7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36000公顷以内。

第四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建立健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规划期内,合肥市必须坚持贯彻国发[2008]3号文精神,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立市之本,以建立集约型社会为目标,建立健全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参照附表6),积极推动土地管理创新,探索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各类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重新审视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设计规范,凡与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不一致的,要及时修订;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节约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技术规定。

第二节土地节约集约建设模式规划期内,合肥市将以“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改革创新,因地制宜;节约集约,效益提升;示范带动,项目引领”为基本原则,通过“141”统筹、工业集聚、老城区有机更新、城中村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发展模式,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