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训练复述,提高语文素养——论小学语文复述教学的实施【摘要】本文从“复述”一词在新《课标》以及语文教学中的相关要求及内涵展开,联系当前课堂教学中复述训练普遍存在的代表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并结合自身教学研究、实践,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复述训练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听课习惯,而此习惯是建立在学生能够潜心阅读、关注教学的基础上的,当前,很多学生读书时浮光掠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有效教学的开展。
如何在课堂中逐步形成认真听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可以抓住“复述”训练来展开。
复述,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语文训练,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贯穿始终,如第一学段(1~2年级)“口语交际”中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如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口语交际”中要求:“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再如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口语交际”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从《课标》的这些要求来看,复述主要出现在“口语交际”、“阅读”板块中,它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采集、记忆、加工、运用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习惯、敏锐的语感,以及正确的思想。
在本文中,“复述”指的是对文本的复述,具体来说是学生在理解、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用已有的语言材料、言语形式按一定的要求,通过口头语言把文本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它不是背诵原文。
教师要尽可能地用好复述,培养学生扎实、灵活的复述能力,而这项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掌握熟悉复述的要求、掌握其方法,通过复述将书面语言内化,并记忆其中的重点词句,习得其言语表达形式等,最终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服务。
因为复述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所以它能有效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熟知程度,让教师能及时得到反馈,为下一步教学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复述训练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度不高,在当前课堂中,因为精读课文等环节占据了教学的大多数时间,教师安排训练学生复述的机会少、时间短,于是这个教学流程在常态课中被教师压缩精简、甚至弃而不用,最终导致了复述的形式化,使其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空壳子,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逐渐养成。
而学生缺少了扎实的复述训练,就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最终效果,使得“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变成空谈。
复述能为学生搭建学习、运用文本之间的桥梁。
扎实培养好学生此项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感受文章的表达方式、技巧,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树立远大理想。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环节,复述其实不是单调无味的枯燥任务,而是能够像和阅读一样充满多姿多彩的魅力。
可在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复述的确被抽象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机械处理,加上教师使用的手法也较简单,复述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对用于复述的文本材料不加选择。
对学生来说,他们眼下所学的课文中,有的篇幅长内容多,有的结构复杂,有的句式纷繁,有的语言生涩,如果不考虑实际学情和年段学习要求,教师就按照主观臆断简单判断,不能有机选取其中的内容,整个儿的就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复述,无疑是平白增加了难度,打击了学生们宝贵的积极性。
这样,复述的作用不仅体现不出来,还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2、对学生复述质量的期待值过高。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复述作为贯穿小学六年的综合性训练,自然是循序渐进式的渗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此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它是在学生磕磕碰碰中成长起来的,每个学生学情不同,掌握也是快慢不一的。
如果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复述内容已经是学过的了,给学生几分钟准备就行了,那对学生来说完全就是匆忙上阵,难以应对了,这样的结果无外乎教师恼火,学生受罪。
3、对学生复述缺少方法的指导。
课堂上常见教师布置复述任务,难见教师解释要求、传授方法。
如果是在低中年级,恐怕不少学生对复述是什么都摸不清,此种情况,谈何效果?语文教学、学习的复杂性体现在同一个任务在不同学段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从《课标》内容来看,复述就是如此。
如果教师不能正确根据要求给学生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那复述环节就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连贯性。
4、对复述环节的整体把握有所欠缺。
如果一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整体,那么,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复述环节就是一个小整体。
我们不能把它弄得虎头蛇尾甚至是有头无尾。
例如有的教师在学生复述过程中难以忍受他的断断续续,就急匆匆、火冒冒地直接给他补充,有时听不惯学生复述时不断的“嗯”、“呃”,直接打断阻止甚至批评呵斥,还有的在复述结束后,直接进入下个环节教学而没有对刚才的复述点评、指导。
这样草率收尾,等于是白白浪费了复述时间。
5、复述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课改一直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放到了主体位置,可是在复述过程中,这一切又回到了“解放前”:教师布置复述任务,学生准备复述,教师点名复述,学生“被复述”,教师宣布复述结束。
学生又一次成了听话的小羊羔,话语权重新落到教师手里。
不仅如此,连最起码的思考过程也在教师发号施令中被无声无息地蒸发了。
于是,学生在按部就班中死板地重复课文内容,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积累、再运用则毫无接触。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就可避免无效复述,进而让复述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扎实的语文综合训练项目。
1、有的放矢,选择合适的复述题材。
每一次复述都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那么,所学课文的特点就是“的”。
例如课文中刻画人物语言的内容丰富、生动,那么复述训练就着重说好人物语言。
再如描写景色的句子精彩纷呈,那着重点就落在好词好句上。
一段时间训练下来,学生所得就很丰富了。
总之,复述的目的最好贴近教学目的,复述的题材最好能够吻合文章特点,尽量避免训练过程游离课堂教学中心。
2、因材施教,分层设置复述要求。
十个指头有长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状态、能力的差异,教师必须要正视。
“因材施教”是体现教师智慧、展现教学风采的最好途径,更是帮助学生学有所得的必要条件。
复述训练的要求最好能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根据整理出来的标题式提纲复述;根据提纲和关键词句进行复述;去掉关键词句进行填空式复述。
教师可以利用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辅助进行训练,同时辅以争星、评优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3、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完成复述。
复述方法并非就只能用在此项活动中。
复述作为综合性语文活动,其方法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如阅读过程中快速理清文章脉络,如听别人说话后能准确扼要地转述等。
因此,方法的传授显得尤为必要。
那么,复述有哪些方法需要让学生掌握呢?首先让学生明白必须要熟读文本,“熟读”是对文本的反复朗读、正确理解,能够准确把握文章重点;其次要把握写作顺序,如叙事性文章可以抓住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人物出场顺序等,如写景类文章可以抓住地点转换、季节更替等,如议论文可以抓住作者提出的论点(道理)、证明论点的正反论据(事例)、论证的关键句子(分析道理的内容);再者要牢记重点词句,最好是能够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词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排比句等。
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教师还可引导他们看清、用好书上的插图,以此形象化图示为台阶,逐步熟悉复述。
4、谋篇布局,以学生为主体,精心预设复述过程。
上文说过,应当把复述当成一个既依附于课堂教学又可抽取出来的教学整体来看。
因此,我们要设置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满怀期待的、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复述情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由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复述内容,对于复述方法的传授,可以是教师“因地制宜”引导讲解,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必须要说,哪些内容需要删掉,当然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造方法、体验过程。
另外,对复述结果要及时评价反馈,最好能让学生自评自议,达到“好的地方大家学,错的地方大家改”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在紧要处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在每一次复述中有所得,有所思。
此外,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复述的形式,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软环境。
根据文章特点,有的可让学生详细地复述。
学生在练习时尽量用上文中的语言,旨在锻炼记忆力、掌握书中的语句、培养准确的表达方式,还可以起到复习课文的效果。
而有的文章则需让学生概括地复述。
我们知道,课本中的文章在结构的安排、内容的组织上都很精妙,让学生感受、学习都大有益处,这种复述方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
有些文章则可让学生想象性复述。
这种复述主要是让学生填补文章中的“留白”,把作者言而未尽之处首先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加以想象,进而用语言表达出来。
它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可以说是对文章的再创作。
教师可以在学生联系之后安排小练笔,把说过的内容写下来,达到进一步锤炼语言的目的。
另外有些文章可以让学生这样复述:改变人称,如《珍珠鸟》一文,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珍珠鸟的语气来改变课文叙述方式来进行复述;改变体裁,如将《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诗歌改成散文的形式来复述。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吃透文本练习表达,也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语言魅力,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复述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更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长久以往,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它是小学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应该充满信心,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这件事,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