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中常用的复述方法

小学语文中常用的复述方法

小学语文中常用的复述方法复述课文是一项综合能力,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策略,训练让学生逐步做到自信地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中常用的复述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中常用的复述方法一、详细复述详细复述通俗意义上来说就是还原原文的复述。

这样复述就是要求根据文章的顺序做出最清楚、明白、连贯的表述。

教师一般可采用下面三种方法:(1)看图复述。

低年级本文中的插图比较多,基本上是一幅图就是课文一个自然段,依据图就可以较为详细地复述课文内容了。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还能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

(2)列提纲复述。

这种复述方法较多用于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文。

在进行这类课文的复述时,我总是指导学生把复述的课文或片断的内容写成提纲,然后根据提纲进行有序的详细复述。

因为提纲可以揭示文章的标题,也就是段意。

例如:《陶校长的演讲》列出提纲:第一问:身体有没有进步?为什么这么问?怎样让身体有进步? 第二问:学问有没有进步?为什么这么问?怎样让学问有进步?第三问:工作…… 第四问:道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清层次,列出提纲,让学生结合课文便能很快将这篇演讲稿复述出来。

(3)对照重要词语复述。

这是指抓住课文中的一些能够反映课文内容的重要词语,抄记在本子上,并将其有顺序地排列出来,作为复述的支持点和连接点。

然后根据这些词语记忆扩充,把要复述的课文或片断的内容串联起来,进行详细复述。

学习语文是为了运用语言,在感悟原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而复述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

学完《哪吒闹海》,指导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并理清顺序,弄清各段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同桌练习复述,同时出示关键词语,要求学生注意用上这些词语,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带上……法宝”、“跳进大海”、“取下”、“摆”、“掀起”、“摇晃”等,第三、四自然段中的“举起……便砍”、“机灵”、“一闪”、“一下”、“气冲冲”、“举枪便刺”等;最后指名在班中练习复述,要求学生复述得有条理,尽量运用书上的原句。

力求做到“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言若出吾之心”。

二、简要复述简要复述是概括原文的复述。

这种复述训练就是要求抓住课文的内容进行复述。

简要复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言语的精炼性、思维的敏捷性。

中高年级的学生一般可以用简要复述的形式进行复述,高年级的长课文也可以把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结合起来练习。

简要复述是概括原文的复述。

这种复述训练就是要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

简要复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语言的精炼性、思维的敏捷性。

中高年级的学生一般可以用简要复述的形式进行复述,高年级的长课文也可以把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结合起来练习。

简要复述课文的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列提纲的办法,或依据老师课堂上的板书进行复述。

不仅可以根据整篇课文进行简要复述,还可以对重点段落进行简要复述!三、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是改变形式的复述。

这种复述就是不拘泥于课文叙述顺序。

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挑选某些内容,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和自我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复述。

如改变人称的复述,颠倒次序的复述,把课外阅读或活动中的情况结合课文加以发挥的复述,选择课文中的情节重新组合的复述,补充某一个人的想象的复述,为某一情节加头加尾或压缩、扩展等多种方式的复述。

创造性复述一般多适合高年级学生练习使用。

2小学语文中常用的复述方法一、在诵读中积累复述语言小语教材中所选的出色文学作品,让学生熟读成诵,充实语言库存,复述时语言的丰富性便水到渠成。

复述前,闭上眼睛听一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课文中的锦言佳句,精彩部分,鲜活人物在头脑中一一闪现;有目的出示幻灯图片,仔细观察每一组图画,依据板书,将课文中精彩的一幕幕与之一一对应;教师根据图画、板书提纲示范讲“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根据以上提供回忆的线索,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

教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理清文本思路,层层递进,这样的复述训练才有法,才有效。

对于篇幅较长,结构复杂的课文,教师指导时要强调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复述,加强语言积累。

可以用循序渐进的策略,从少到多,积少成多地记忆,先复述一部分,再渐次增加;也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回忆,学生详细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复述的过程;还可以用图画、课文提纲、板书的形式提供复述线索等。

二、关键词引领,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复述关键词引领,为学生复述提供了一根拐杖。

借助这根拐杖,既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精髓,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同时又为学生留下了表达的空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第六册《女娲补天》时,学生理解了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各种灾难后,抓关键词“塌下、露出、震裂、燃烧、围困、挣扎”让学生结合课文简要地讲一讲灾难的过程。

这样的简要复述训练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词语,积累了词汇。

当学生在读悟中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利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让学生借助课题、板书、课件来讲故事,尽量用上书上的好词好句,如能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更好。

这样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不仅有提示作用,而且还能在复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三、插图或自画连环画配字引导学生复述许多课文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配上的插图,合理、巧妙地运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学生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

有的学生的绘画能力比较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课文情节画连环画,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帮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

如教完课文《七颗钻石》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画几幅连环画,实在不会画的同学就模仿书上的插图画三幅画,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对照插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二天,让学生把自己画的连环画放在投影仪下,对照自己画的连环画讲故事。

有的学生甚至画了七、八幅图,配上了课文中没有的语言。

这充分说明学生已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

听着学生生动的复述,我想对于指导学生复述童话故事,画连环画并配上文字是再恰当不过的方法啦!四、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引导学生复述许多课文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学生在学课文以前已看过含有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在指导复述这类课文时,我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

如教学第六册《女娲补天》时,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了“大地欣欣向荣,人民欢歌笑语”、“水神与火神打架”、“女娲炼石补天”三个片段。

教学时,我依次播放三个片段,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多读几遍,然后丢开书本加上动作把这段故事讲给同桌听。

当学生准备充足后,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每段故事内容,当场评选“讲片段故事能手”。

当学生能生动地讲述三个片段后,我再一次播放三段录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这个故事,如能加上动作更好。

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

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

五、列出提纲理清思路引导学生复述根据对原文的理解,理清复述思路,列出复述提纲进行创造性复述是一种极好的形式。

如在教《争吵》一文时,先帮助学生归纳熊猫说话的思路:先说我们为什么争吵,再说我们怎样和好,最后说爸爸告诉我什么,我明白什么。

同时板书这一提纲,大面积进行模仿复述。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说话复述,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

六、改编原有文体,复述多种可能每篇文章的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是作者的意识与感情的结晶与沉淀,让学生们学习、阅读及理解那些文章,其最主要目的在使他们能够和作者达到心灵和文本间的交流及沟通,去了解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寄托,并掌握其独特的写作方式,把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利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因而,若想进一步的提高学生课文复述的效率,就需要让他们能够合理的、科学的运用已有的这些文章来认识经验,以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库存来对课文的文体做出改变,运用自身熟练地方式把那些曾学过的文章生动的、想象的再现出来。

例如,把“通过讲解员的身份来讲解的文章”改编成为“通过讲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或者直接改编成一个故事等等文体转化的方式来复述及再现文章的感情与内容。

七、续编课文以引导学生复述有些课文的结尾,读后给人遐想无穷。

教学这样的课文之后,我启发学生设想几种不同的、同时又符合原文事件发展的情节。

如第五册《小摄影师》这一课,小男孩没有给高尔基照成相,他是多么懊悔啊!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我先提出“小男孩会再来吗”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让他们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根据。

大多数学生认为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有二: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然还会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然后以《小男孩会再来》为题,让学生当堂进行复述。

这种复述训练难度不大,又有课文为依据,学生说起来比教轻松。

这种发展情节的创造性复述,实际上就是续说故事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小学语文中常用的复述方法一、留白的精彩,续写课文,复述别样美丽续写课文,填充教师巧设的课文“留白”,是一种具备多功能取向的良好复述形式。

一方面叙说、读写课文本身就是一种复述活动,这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创造性,运用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合乎原文的创造活动。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学生要想将课文的留白进行完整、有效、生动的补充,就必须对原文的内容大意、脉络关系以及作者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延续课文之前,他们必然要将原文在脑海中进行逻辑性和结构化的梳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复述课文的有益活动。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课文复述的作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写作和阅读方面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挖教材背后所隐藏的空白,以课文的“疑点”“意犹未尽处”等能够激起学生复述兴趣的地方为突破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6课《爱如茉莉》时,文章所讲述的是一种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隐含无私真爱的感情,在作者笔下,妈妈只是“煮了(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碗水饺”,爸爸也没像平常人那样送玫瑰花给住院的妈妈。

他只是拿着茉莉天天去守着,这种无比伟大的真爱让成长后的作者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因此,笔者结合“真爱”的纯白洁净,布置了这样一项课文复述的任务:同学们,以你们现在的年龄,以你们所具备的认知水平,请结合课文的思想感情,说说你们认为的真爱是什么,并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值得你去爱。

这项任务虽然作为一个作业设计而存在,但学生要了解真爱,体验真爱,追寻生活真爱,就必须通透了解本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原有课文进行回顾和记忆,而且能为学生创造留白,能够激起学生续写课文的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