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摘要:《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城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方鸿渐是一个悲剧形象,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但其自身性格的缺点却是造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本文分别从方鸿渐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变形的自尊,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形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等方面作一个浅显而粗陋的剖析。

关键词:方鸿渐悲剧性格社会根源《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透辟的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作为《围城》一书中的一号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自身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

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性格的缺点造成的,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

方鸿渐也是如此,他同样无法逃避因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定律。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

”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

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

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文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

”可见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极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方鸿渐虽没有入世的精神,却持着道家的处世态度,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定势根植于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中,道家的柔弱胜强﹑宁静﹑少私寡欲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它成为人们的法宝,也是形成人民懦弱﹑无能﹑无力抗挣等性格的重要遗传因素,使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不论你是否愿意,都会在你的潜意识中留下痕迹,这是文化对人的制约性,而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了解的方鸿渐,这种制约性就愈加强烈。

方鸿渐同众多后世之人一样,将老庄之理论奉为人生至宝,与世无争处泰然,一味的玩世、游世,结果走向滑头混世的泥潭。

所以方鸿渐的一生是消极逃避的一生。

一遇挫折,便表现出发自本性的怯懦和迷惘。

对于和唐晓芙的失恋,他不是主动积极地去解释,而是逃向三闾大学;对于内心的痛苦,他不敢直接面对,而是一味地回避,“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到了三闾大学并不得意,受排挤和诽滂,而无力抗争;受孙柔嘉的诱惑而不由自主地任其摆布;没有接到下学年聘约,不是去斥责高松年食言而肥,而是冲动地一走了之,逃避到与“一个自己并没确认是否爱她的孙柔嘉的婚姻中”,可是正像那句法国谚语: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里也不是方鸿渐的避难所和归宿。

由于自身的懦弱,他宁肯自认失败,却不敢面对现实,被孙柔嘉连骂三声“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像戏剧高潮般地对方鸿渐悲剧添上了极为传神的点睛之笔。

由于自身的懦弱和无能,使他无法面对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婚姻,无法解决来自事业、家庭中的一切阻力和困扰,最后不得不狼狈地退出“围城”,继续自己的“逃亡”生涯。

他的这种消极人生有着当年庄子的痕迹,当昔日的功名成为泡影,眼前的生活朝不保夕,就索性唱个“无己”“无功“无名”的高调来冲淡内心的悲伤,解脱现实痛苦,表达他人生态度的无可奈何。

孰不知,面对虚伪丑恶,荒唐无聊的现实世界,面对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委曲求全、妥协退让、客观上只能助长恶势力的嚣张气焰,这就导致了构成悲剧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方鸿渐有的只是欲望本身,没有的恰恰是把欲望化为实践的真正动力,他只能在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丘吉尔说得好:“当危险逼近时,绝对不能回头逃避,否则危险将会倍增。

相反地,立即果断地面对危险,则危险将会减半。

”所以世界是由那些强者主宰的,弱者永远都是被驱使,受欺凌和遭受失败的悲剧人物。

方鸿渐就是一个缺乏斗争精神,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特别怯懦的典型人物。

恰恰是他的这种懦弱性格使他成为处处受欺、事事不成,屡屡退却的失败者。

早在大学读书期间,方鸿渐便萌生自主恋爱的念头,但在父亲的痛骂下,顿时“吓矮了半截”,一下子便打消了自己的念头,不再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自我安慰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在这里,方鸿渐的怯懦性格就暴露无遗了,在后来与女博士苏文纨的交往中,明知自己与她“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不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始终合不拢成为一体。

”但却在苏文纨的恩威并重,软硬兼施中迟迟不敢表明自己的心。

当他失去一生中最心爱的女性——唐晓芙时,心瘦弱到了极点宛如与活人世界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但方鸿渐此时却毫无力挽狂澜的勇气。

只是呐呐的说:“你说的对,我是个骗子,我不敢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了。

”然后站起来就走。

在这把握幸福的关键时刻,他不是积极主动的去争取和解释,却把本可幸福的爱情结束的那么轻率,这不能不说是发自他那本性的怯懦。

《围城》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情节,方鸿渐受到唐小姐的斥责之后,痛苦地站在雨里,绝望地承受苦雨的冲刷,然而就在唐小姐叫人请他回来的时候,他却像狗都毛似的把雨抖掉,走开了。

这个戏剧性的情节似乎是命运在捉弄他,表面上看有点阴差阳错的偶然性,但是这个偶然现象背后却存在着必然性。

假如方鸿渐有那么一股韧劲儿和恒心,他就不会轻易放弃对唐小姐的追求,也绝不会以几秒钟之差错失良机。

然而软弱、自卑、轻易放弃的本性是他缺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任性和毅力。

失败是对韧性和意志的最后考验,它或者把一个人的生命击得粉碎,或者使他更加坚固。

如果你是一个强者,失败只会唤醒你的雄心,让你变得更强大。

假如你是一个弱者,一次小小的失败也可能让你从此一蹶不振。

与唐小姐关系破裂之后,他一下子陷入了绝望境地。

一边无奈的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一边却在“心理偷偷希望”意外的就碰见唐小姐。

他只会在幻境中想象着与她言归于好,可就是没有勇气在现实中切实行动,把破裂的关系“起死回生”。

与丝毫没有因为失恋而变得失意、悲观、消沉,而是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抱着“开发民智”和“精神动员”的远大理想去三闾大学教书的赵辛楣相比,方鸿渐实在没有男子汉的刚强与大度。

(三)他的好虚荣、爱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

当他留学归来,凭从一爱尔兰人手里买来的假博士文凭受到地方小报记者的夸赞时,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也伟大了好些”,方鸿渐对文凭极为“认真”的功利性态度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学教书、做名教授的美梦也因博士文凭被校方怀疑而破灭了。

方鸿渐图慕虚荣之心被钱钟书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闾大学的生存环境让这个听来才高学富的方鸿渐备感失落,在假博士文凭“光环”的笼罩下,方鸿渐在生活工作中处处遭遇尴尬,从回国后给学生演讲到三闾大学的任教,这位尚有一定正义感、良知未眠的方鸿渐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和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挣扎着。

方鸿渐不但软弱无能,一味地逃避退却,而且有时还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盲目轻信,缺乏自知之明和自我反省意识。

他们本是研究哲学的留学生,哲学是探索宇宙之奥妙和社会的规律的学问;又是培养人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探究真理洞察世事人生的学问。

方鸿渐虽然时而能发表一些颇富哲学意味的高谈阔论,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完全没有哲学家的慎思明辨。

他往往既无洞悉他人的睿智又无自省、自知的理性。

世间万物人最复杂,人心最为难测,真正做到“知人”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不能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可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如果盲目轻信就会受骗上当。

例如,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与鲍小姐发生了“肉体恋爱”,他满以为鲍小姐是真的喜欢他,没想到是被她耍了还自作多情。

后来他之所以迷恋唐小姐和陷入孙小姐的爱情陷阱,无非是觉得他们单纯、幼稚、天真、烂漫、小鸟依人,自以为能够驾驭对方。

订婚以后孙小姐立刻露出了真面目,令他大感意外。

她对唐小姐的迷恋更是建立在对唐小姐的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误读”的基础之上。

唐小姐表面上显得十分天真、率直、活泼可爱,实际上她过人的机敏和辩才绝不在方鸿渐之下;她的坚强的意志,叛逆的性格和不可违逆的我行我素的个性比孙小姐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怒斥方鸿渐时显漏出来的专制、任性,对爱情绝对化和对男人绝对占有的苛刻要求更令男人望而生畏。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云:“内省不久,夫何忧何惧?”,可见认识自己,解剖自己,正视自身的缺陷和战胜自己的弱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只有善于此道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方鸿渐作为一个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却愚顽懵懂得不可思议。

他在短短一段人生经历中一次次遭到失败,又一次次重蹈覆辙,却从来没有进行过认真的自我反思,理性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

实在是个愚顽麻木之人。

(四)方鸿渐人不笨,口才很好,加之又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关系网也很完善。

就是放到现在,也该算个难得的人物。

何况是在抗战时期呢?但事实是,方的事业很不顺利。

回国之后,先是在旧丈人的银行里做了三个月事,闹翻了出来;之后是靠朋友的关系去了三闾大学,一年之后也被解聘;后来回到上海,做个报馆的资料室主任,闲差一个,一样的没有做长!对这些怎么解释呢?难道是方的能力不够?其实不然。

方鸿渐自小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长大之后,也是在正规的大学学习,后来,还留欧几年。

就算是没学到什么东西,看的也比别人多啊。

况且,他学的是文科,多多游历并不是坏事。

并不是说一定得有那么一张文凭的。

从那时到现在,混文凭的人多了。

有文凭不一定就是真有本事。

方鸿渐不过是太随意了些,只是为了对热衷功名的老辈人有个交代,才不得不去买一张假文凭。

在不同的职业经历中,比方鸿渐还差的人多了去了,可单单是方鸿渐总是被人搞了下来。

这就只有一个解释了:性格决定命运!在方鸿渐的心中,还存留着古士大夫的那种高尚情操: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可要了命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