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围城》——方鸿渐
方鸿渐是钱钟书小说《围城》的主人公,整个故事都围绕着方鸿渐的所见、所闻、所思展开。
方鸿渐的性格复杂,可以说,他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
就出身来说,方鸿渐是留学生,他的父亲是前清举人,在一个小县做大绅士。
“年轻人进大学,以学土木工程为最多。
”可这方鸿渐学的却是哲学和国文,本来也没有什么指望了,可命运给了他一个大机会。
原来与他定了婚约的小姐突然病逝,方鸿渐“稍微怜悯”那“短命的女孩子”,便给未过门的丈人送了一封慰唁的长信。
那丈人以为方鸿渐有情有义,给他一大笔钱,让他出国留学去了。
方鸿渐的“出洋深造”,不过为使自己长些脸面,“随便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也就碌碌无为地混过了四年。
到了“第四年春天, 他看银行里只剩下四百多镑, 就计划夏天回国”,可“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 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吗? ”,因此“买张文凭去哄他们”, “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
于是,方鸿渐心安理得地花了三十美元,买了张“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由此可见,方鸿渐是在是个无用之人。
求学告一段落,在返回上海的船上,方鸿渐开始了他的求爱之路,进入第一个“围城”——爱情。
很快,他便与“行动不检”的鲍小姐勾搭上了。
可他心里清楚,“他只觉得自己要鲍小姐,并不爱她”。
也应证了他“常聪明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当然人家鲍小姐也不是真心相对,方鸿渐不过“由她摆布了”。
还没等他彻底从这段假情假意的关系中抽脱出来,早对他“虎视眈眈”的苏小姐立刻迎了上去。
苏小姐也并非真爱方鸿渐,只是先前把爱情看得太名贵,现在想抓住方鸿渐以达到争强好胜的目的。
[1]虽然他对苏小姐也没那份心,可“不知道什么鬼指使自己”,与苏小姐展开一段情感纠葛。
苏小姐乐于看方鸿渐与自己的另一个追求者赵辛楣“争风吃醋”,感觉自己地位稳固。
方鸿渐是懦弱的,他深知“他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 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 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 拉得怎么长, 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却没有勇气向苏小姐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多次鬼使神差的优柔寡断,任由苏小姐自作多情,难免苏小姐大动肝火,坏了他的好事。
这“好事”是方鸿渐遇到的第三个女人——唐晓芙。
唐晓芙可是一个天然尤物,什么“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见物”,什么“一个真正的女孩子”,都能看出这女子的不凡。
唐晓芙是方鸿渐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他借苏小姐为挡箭牌,暗暗讨她的好。
这唐小姐恰是个不安分的人,因此给了方鸿渐“一段美好的时光”。
但这段从未开始的恋情却在苏小姐的恶意报复下过早地夭折了。
其实方鸿渐有过补救的机会,但他仍然因为缺乏勇气,和高不可攀的自尊,宁可听由命运,将错就错,错过了一场好姻缘。
第二个“围城”——事业。
方鸿渐靠着假文凭博得父亲和丈人的喜欢,可他到底是个没什么能力的人。
幸而得到丈人的“收容”,他被安排在点金银行里做小职员。
可方鸿渐与丈人家是在没有任何亲密的关系,终于与岳母发生矛盾后,离开了丈人家。
方鸿渐在情场上伤了个体无完肤,又在丈人家“饱经屈辱”后,毅然踏上了去“三闾大学”任教的道路。
三闾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有真才实学的人,也有浑水摸鱼的凡夫子;有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白眼狼,也有时刻尖酸刻薄的小市民。
无疑,方鸿渐在这里也不能泰然自若地生存下去。
方鸿渐的确有些虚荣,也有些不负责任,但他终不能捂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他的性格中还是有正直和善良的。
他无心巴结上司,无意与他人树敌。
因为这些他人没有的良善,正应了那句“人善被人欺”,他被校长“无言地”开除了。
离开三闾大学,方鸿渐随即进入他人生中最重大的“围城”——婚姻。
“围城”一词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比喻为鸟笼,一次比喻为城堡,其中含义皆为婚姻。
在方鸿渐心里他没有彻底爱上自己的妻子——孙柔嘉,就与她闪电结婚。
其实,一切都在孙柔嘉的计划里,只等着方鸿渐上钩了。
“孙柔嘉在订婚以前,常来看鸿渐;订了婚,只有鸿渐去看她”、“订婚以后,他渐渐发现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都充分反映孙柔嘉心思细,对方鸿渐处心积虑已久。
虽说这婚姻水分挺大,但夫妻二人“在桂林一住十几天,快乐得不像人在过日子。
结婚后,经过生活的磨练,工作的变迁,两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每次讨论一件事,凡是意见稍有不和,
就是一顿吵。
终于,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方鸿渐性格上的缺点,对夫妻两人感情不牢固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他既善良又迁就,既正直又软弱,特别在与孙柔嘉的相处中,他只顾自己的尊严,没有考虑妻子的感受,为这场婚姻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方鸿渐是作者用心刻画并寄寓同情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他的言论时常透露出他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专制政策的清醒认识。
[2]他会因为可怜老人,情不自禁地掏腰包。
方鸿渐人性上的弱点却是致命的。
他在生活上总处于被动,他的选择总是被迫,他没有自始而终的理想,也就应了赵辛楣的评价:“你不讨厌,但是没有用处!”方鸿渐在“进城”与“出城”的矛盾中求生,最终演变成为一个“多余人”。
[3]
参考资料
[1]陆彭.浅谈《围城》中的方鸿渐和四个女人.
[2]陈明华.《方鸿渐形象透视》.
[3]《方鸿渐形象论》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