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教学教案—03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管理心理学》教学教案—03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1)需要
(2)性格特点
(3)智力水平
(4)自尊心
(5)教育程度
(6)社会地位
2.态度的特点
(1)态度的强度
(2)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3)态度的价值性
(4)原先的态度与要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的大小
3.团体的影响
4.宣传与态度改变
(1)宣传者的权威
(2)宣传内容及其组织
(3)引起恐惧的宣传
(4)宣传效果与被宣传者的个性特点有关
意向成分。
二、态度的特点
1.对象性
态度必须指向一定的对象,若没有对象,就谈不上什么态度。态度是针对某一对象而产生的,具有主体和客体的相对关系。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形成某种态度,在谈到某一态度时,就提出了态度的对象。
2.社会性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不是生来就有的。态度不是本能行为,虽然本能行为也有倾向性,但它是不学就会的。所有的态度都不是遗传获得的,它是后天获得的。
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良好的工作环境
(4)融洽的同事关系
(5)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3.员工表达不满的方式
(1)退出
员工的退出就是辞职。
(2)建议
员工消除不满意的积极方式是向上司提出建
(3)忠诚
(4)忽略
消极地听任事态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行为
态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调整功能。所谓调整,就是当事人在社会奖惩或亲朋意见及榜样示范作用下改变自己态度的情况。这种功能有助于员工在心理上适应新的或困难的处境,使自己不必亲身经历或付出代价而实现态度的改变。管理上的示范作用就属此理,对先进的表彰奖励、对落后的批评惩罚不但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还会影响到其他接触到相关信息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改变。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及其结构
1.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人、事件、物、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
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⑥宗教价值观\
根据人员的不③社会价值观
3.价值观的功能与管理
(1)价值观是组织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
(2)价值观是组织制度创新与经营创新的理念基础
(3)价值观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四、态度与工作满意
1.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就是员工个体对他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其内容包括: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现状如何?多少人是满意的?什么因素决定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什么影响?
3.内化阶段
内化是指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这一阶段,个体把那些新思想、新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以新态度取代旧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才能真正成为个人的内在心理特征
2.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兹·海德。这个理论认为,认知的平衡是这样一种情境,此时,被认知的对象和情感平静地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知组织的变化还是情感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而一旦失去这种平衡,就会产生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
3.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他认为,每种认知结构都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而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4.角色扮演
角色这个词来源于戏剧,它指的是那些处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当人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就会适应,表现出符合“身份”的行为。
3.内隐性
态度是一种内在结构。一个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只能从他的外显的行为中加以推测。
4.稳定性与可变性
态度的稳定性是指态度形成后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而不变。态度是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使人在行为反应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当然,态度也并非一成不变,当各种主客观因素发生变化时,态度也会随之改变。
5.调整性
5.得寸进尺现象
心理学实验表明,如果想让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帮一个小忙。这就是“得寸进尺”现象,即要想“进尺”,首先要“得寸”,“得了寸”,“进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遭到反对,成功就在眼前了。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影响人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本身的因素
2.同化阶段
同化是指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同化阶段的态度不同于服从阶段的态度,它不是在环境的压力下形成或转变的,而是出于个体的自觉或自愿。如一个人想加入某个有吸引力的社会团体,他就会承认该团体的章程,愿意以该团体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接受团体对他的要求和指导,并以该团体一分子的态度对待工作与生活。
教学内容提要
一、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
(一)阶段理论
1.服从阶段
人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称为服从。服从阶段的行为不是个体真心愿意的行为,而是一时的为顺应环境要求而产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获得奖赏、赞扬,被他人承认,或者为了避免惩罚、免遭损失等。当环境中奖励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时,服从阶段的行为和态度就会马上消失。
三、态度与价值观
1.价值观的概念及特性
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总的看法。
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
第一,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
第二,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
2.价值观的分类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划分
①经济价值观
②理论价值观
③审美价值观
④社会价值观
⑤政治价值观
四、态度调查与态度测量
1.态度调查
2.态度的测量
自由反应法
生理反应法
量表测量法。
时间分配
20分钟
20分钟
25分钟
25分钟
教学目的
及要求
了解态度的定义及结构,把握态度的特点及态度的测量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态度的特点及测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4.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1)工作满意度的测量方式
(2)工作满意度的测量方法
(3)工作满意度测量的主要工具
5.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