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手术(复制品)
手术治疗是牙周病总体治疗计划的第二阶段,是牙周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牙周炎发展到严重阶段后,单靠基础治疗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对牙周软,硬组织进行处理,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从而保持牙周组织健康,延长患牙在口腔内的寿命,维持
牙列的完整性,促进全身健康。
牙周病的手术治疗始于19世纪未及20世纪初,经历切除性手术,重建性手术,再生性手术三个发展阶段。
1切除性手术(resective surgery)
19世纪未Robicsek提出了牙龈切除术,20世纪初,Neuma nn(1912年),Widman(1918),Cieszynski(1926年)等提出了翻办术。
手术的目的在于切除“坏死感染”的组织和“病变的牙龈”炎症软组织,“感染和坏死的骨质”,从而消灭牙周袋
2 重建性手术
20世纪70年代Ramfjord和Nissle提出了改良Widman翻办术,手术目的不再是消灭牙周袋,而是使袋变浅到可以维护的程度,重建牙龈和牙槽骨的生理外形,有利于菌斑控制。
3再生性手术(regenerative surgery)
20世纪80年代Nyman(1982年),Gottlow(1986年)等提出了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 tissue regeneration ),使牙周手术为获得新附着的目的变为可能。
牙周手术治疗的目的
1消除牙周袋或使牙周袋变浅。
2修整软、硬组织缺陷和不良的外形,建立具有生理外形的和谐的软硬组织形态,便于患者自我菌斑控制和口腔卫生的维护。
3 建立新的牙周附着装置,恢复牙周组织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牙周手术治疗的时机及适应证
牙周基础治疗6-8周后进行评估,X线检查,治疗后的反应,牙周组织的情况,吸烟,全身健康状况等。
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是否手术?做什么样的手术?估计手术的效果。
经基础治疗后,口腔卫生良好,但仍具有以下情况者:
1 经龈下刮治后牙周袋仍≧5mm,探诊有出血和溢脓。
2 深的牙周袋、磨牙根分叉区和前磨牙区。
3 牙槽骨外形不规则,须手术修整骨外形或进行植骨术,或进行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4 后牙根分叉病变2度到3度者病损处需要进行截根、分根、半牙切除等。
5 最后一个磨牙的远中骨袋需手术治疗。
6 附着龈过窄,牙龈退缩,需采用膜龈手术治疗者。
7 龋坏或牙折断达龈下而影响牙体修复,或者修复学破坏了生物学宽度,或者前牙临床牙冠短,笑线高,需手术延长临床牙冠以利治疗修复后改善美观者。
牙周手术的基本程序和原则
1 术前准备
2 局部麻醉
3 消毒及交叉感染的预防
4 切口、翻瓣等软组织处理
5 清创和根面平整
6 硬组织处理等其他手术处理
7 缝合
8 牙周塞治剂的应用
9 术后护理
植骨材料的种类
1 自体骨:植骨材料来源于患者自身,成骨作用。
2 异体骨:来源于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骨引导或者骨诱导。
3 异种骨:来源于不同的物种,骨引导。
4 骨替代品:合成的材料或无机材料,骨引导,部分有骨诱导作用。
牙周手术
1 牙龈切除(成形)术
2 翻瓣术
3 GTR (引导组织再生术)
4 GBR(引导骨组织再生术)
5 膜龈手术(牙周美容手术)
常见的手术方法及愈合方式
常用手术方式
1 冠向复位办术
2 牙周翻瓣术
3 自体牙移植术、自体牙再植术。
(手术步骤及方法见多媒体)
牙周病治疗后组织的愈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牙结合上皮愈合。
2 骨-牙粘连、根吸收。
3 牙周袋复发。
4 以上所有方式的联合。
5 牙周组织再生-新附着。
牙周病治疗后组织愈合的理想方式是牙周组织再生—牙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重建。
如何获得牙周组织再生是牙周病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牙周病术后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1 术区护理主要保持牙周塞治剂稳固。
24小时内不刷牙,进软食。
24小时以后可以用药水含漱,可刷术区以外的牙齿,保持口腔清洁,控制菌斑沉积。
2 术后5-7天复诊。
如手术治疗较好,无出血、水肿、塞治剂稳固,则可不动塞治剂,再等7天复诊。
如术后出血或塞治剂脱落,则随时复诊。
将塞治剂去除,检查有无变坏组织,如有则清除之,有肉芽组织也用晶体硝酸银棒烧灼肉芽组织,然后再换塞
治剂。
第二次复诊时(10-14天后),情况良好,即可将塞治剂去除。
3 术后用药可给抗菌素或消炎药物3日,止疼药物1-2天,漱口水3 天。
4 术后3个月内不可探测牙周袋,术区3个月内尽量避免咬硬物,必须保持口腔清洁。
5 患牙修复必须2 -3 个月后进行。
6 松动牙处理的临床程序。
7 调合治疗。
8 夹板固定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