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
2.倾注用培养基应在46℃水浴内保温,温度过高会影 响细菌生长,过低琼脂易于凝因而不能与菌液充分混 匀。如无水浴,应以皮肤感受较热而不烫为宜。 倾注培养基的量规定不一,从12~20ml不等,一般以 15ml较为适宜,平板过厚可影响观察,太薄又易于干 裂。倾注时,培基底部如有沉淀物,应将底部弃去, 以免与菌落混淆而影响计数观察。 3.为使菌落能在平板上均匀分布,检液加入平皿后, 应尽快倾注培养基并旋转混匀,可正反两个方向旋转, 检样从开始稀释到倾注最后一个平皿所用时间不宜超 过20min,以防止细菌有所死亡或繁殖。
(二)倾注培养
1.操作方法: 1)、根据标准要求或对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 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制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以吸取 该稀释度的吸管移取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中,每个 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2)将凉至46℃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 并转动平皿,混合均匀。同时将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 倾入加有1mL稀释液(不含样品)的灭菌平皿内作空 白对照。 3)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 48±2h,取出计算平板内菌落数目,乘以稀释倍数, 即得每克(每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二、食品的正常菌相和细菌数量
食品及原料都有正常的细菌相,它们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种 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别。 1、鲜肉的细菌相以嗜温菌为主,其次为嗜冷菌。加工良好的鲜 肉细菌数为103个/g左右,如加工不良会达到106个/g,肉制 品的细菌数约为103—104个/g,大肠菌群MPN为10—102个/ 100g,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0--102个/g。 2、鲜蛋的细菌相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 很少。 3、液体蛋晶的细菌相是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假单胞菌属、产碱 杆菌属、变形菌属和埃希氏菌属,细菌数量一般为104~106个 /g,大肠菌群为103~105个/100g,沙门氏菌为1—100个/ g。
4.培养温度一般为37℃(水产品的培养温度,由于其 生活环境水温较低,故多采用30℃)。培养时间一般 为48h,有些方法只要求24h的培养即可计数。培养箱 应保持一定的湿度,琼脂平板培养48h后,培养基失重 不应超过15%。 5.为了避免食品中的微小颗粒或培基中的杂质与细菌 菌落发生混淆,不易分辨,可同时作一稀释液与琼脂 培养基混合的平板,不经培养,而于4℃环境中放置, 以便计数时作对照观察。 在某些场合,为了防止食品颗粒与菌落混淆不清, 可在营养琼脂中加入氯化三苯四氮唑(TTC),培养后 菌落呈红色,易于分别。
按国家标准方法规定,即在需氧情况下, 37℃培养48h,能在 平板计数 琼脂平板上生长 的细菌菌落总数,所以厌氧或微需氧菌、有特 殊营养要求的以及非嗜中温的细菌,由于现有 条件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故难以繁殖生长。 因此菌落总数并不表示实际中的所有细菌总数, 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 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3.当计数平板内的菌落数过多(即所有 稀释度均大于300时),但分布很均匀, 可取平板的一半或1/4计数。再乘以相应 稀释倍数作为该平板的菌落数。
2.无菌操作: 操作中必须有“无菌操作”的概念,所用玻璃 器皿必须是完全灭菌的。所用剪刀、镊子等器 具也必须进行消毒处理。样品如果有包装,应 用75%乙醇在包装开口处擦拭后取样。 操作应当在超净工作台或经过消毒处理的无 菌室进行。琼脂平板在工作台暴露15分钟,每 个平板不得超过15个菌落。
3)食品中细菌数量可估测出食品腐败状况 一般认为日常食品的活菌数为104~107cfu/g。 而当活菌数达到108cfu/g则可认为处于初期腐 败阶段。例如,活的家禽,皮肤表面的细菌数 可低到1.5×103cfu/cm2。而加工后马上检测 可达3.5×104cfu/cm2。当菌落数为 107cfu/cm2时表示确已经腐败,鸡肉的细菌数 达108cfu/cm2时可有气味并变粘。 一般讲,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多,则会加速腐败 变质过程的进程,甚至可能引起食用者的不良 反应。
由于食品菌相及其优势种不同,食品的 腐败变质也具有相应的特征。有些细菌 能分解蛋白质或脂肪或碳水化合物,有 些细菌则能使食品产生色素和发光,有 的还可以使食品变粘等。
第二节 菌落总数 (GB/T4789.2-2008)
一、菌落总数的概念及卫生意义 1、菌落总数 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 养后(如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 pH、需氧性质等),所得1mL (或1g) 检样中形成菌落的总数。
菌落总数的报告
1). 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四舍五人”原则修约, 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 2). 大于或等于100时,第三位数字采用“四舍五人” 原则修约后,取前两位数字,后面用0代替位数;也可 用10的指数形式来表示,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 采用两位有效数字。 3). 若所有平板上为蔓延菌落而无法计数,则报告菌 落蔓延。 4). 若空白对照上有菌落生长,则此次检测结果无效。 5). 称重取样以CFU/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 CFU/mL 为单位报告。
(四)特别注意
1 不同稀释度的菌落数应与稀释倍数成反比 (同一稀释度的二个平板的菌落数应基本接 近),即稀释倍数愈高菌落数愈少,稀释倍数 愈低菌落数愈多。如出现逆反现象,则应视为 检验中的差错(有的食品有时可能出现逆反现 象,如酸性饮料等),不应作为检样计数报告 的依据。
2.当平板上有链状菌落生长时,如呈链状生 长的菌落之间无任何明显界限,则应作为一个 菌落计,如存在有几条不同来源的链,则每条 链均应按一个菌落计算,不要把链上生长的每 一个菌落分开计数。如有片状菌落生长,该平 板一般不宜采用,如片状菌落不到平板一半, 而另一半又分布均匀,则可以半个平板的菌落 数乘2代表全平板的菌落数。
3.采样的代表性:如系固体样品,取样时不 应集中一点,宜多采几个部位。固体样品必须 经过均质或研磨,液体样品须经过振摇,以获 得均匀稀释液。 4.稀释液:样品稀释液主要是灭菌生理盐水, 有的采用磷酸盐缓冲液(或0.1%蛋白胨水), 后者对食品已受损伤的细菌细胞有一定的保护 作用。如对含盐量较高的食品(如酱油)进行 稀释,可以采用灭菌蒸馏水。
3).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对 稀释度最高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他平板可记录为多不 可计,结果按平均菌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计算。 4).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 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5). 若所有稀释度(包括液体样品原液)平板均无菌 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 6).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 其中一部分小于30或大于300时,则以最接近30或 30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二、菌落总数的常规检验方法
菌落总数的常 规检验方法 (GB4789.22008): 基本操作一般 包括:样品的 稀释——倾注 平皿——培养 48(24)小 时——计数报 告。
检 样 25g(或25mL)样品+225mL稀释液,均质 10倍系列稀释 选择2~3个适宜样品匀液各 取1mL分别加入无菌培养皿 每皿中加入15~20 mL平 板计数琼脂培养基,混匀
2、液体蛋晶的细菌相: 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假单胞菌属、产碱 杆菌属、变形菌属和埃希氏菌属等。 3、鲜鱼的细菌相 以嗜冷菌为主,有假单胞菌属、黄色杆菌属和 弧菌属等。 如在水产品中发现了沙门氏菌,一般认为是外 来污染,应对该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分 析、检测,从而找到污染源。
(三)计数和报告
1.操作方法:培养到时间后,计数每 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可用肉眼观察,必 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在记下 各平板的菌落总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 各平板平均菌落数,计算出原始样品中 每克(或每ml)中的菌落数,进行报告。
2.到达规定培养时间,应立即计数。如 果不能立即计数,应将平板放置于0- 4℃,但不得超过24h。
第四章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
一、菌落总数 二、大肠菌群MPN 三、致病性微生物 四、霉菌与酵母菌数
第一节 细菌相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1、细菌相:指存在于某一物质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 成。 食品中的各种细菌就构成了该食品的细菌相,水中的细菌构成了 水的细菌相。细菌相是对细菌的种类面言,在菌相中相对数量较 大的一种或几种细菌被称为优势菌。 2、嗜冷菌:这类细菌在接近0℃时生长得比较好,最适温度为 10℃一20℃,最高温度在30℃一35℃。 3、嗜温菌:这类细菌都能在25℃气40℃迅速生长,在55℃不 生长。 4、嗜热菌:这类细菌生长范围为43℃~75℃,最适为50~C一 55~C,在32C以下很难生长。 嗜温菌和嗜热菌的一些细菌在生长温度范围上有重迭,产生芽胞 的细菌尤其如此。
2)食品中细菌数量可预测食品耐放程度和时 间 一般讲,细菌数越少,食品耐放时间越长;相 反,食品耐放时间就越短,例如用O℃保存牛 肉,菌落总数为103cfu/cm2时,可保存18天, 而当菌落总数增至lO5cfu/cm2时则只能保存7 天。另外,用0℃保存鱼时,菌落总数为105cfu /cm2时可保存6天.而菌落总数在103cfu/ cm2时则可保存12天。
一、细菌相对食品卫生质量的影响
1、新鲜畜禽肉的细菌相:
主要是嗜温菌,包括大肠菌群、肠球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魏氏梭菌和沙门氏菌等。 新鲜肉类的细菌相以嗜温菌为主,在温度适宜时,嗜 温菌会大量繁殖造成肉的变质,同时发生臭味;在冷 藏条件下,嗜温菌生长很慢甚至不生长,嗜冷菌开始 大量繁殖,逐渐成为优势菌,最后会导致肉表面形成 粘液并产生气味;在冷冻条件下,所有的细菌都不再 生长繁殖,因而可以较长期保存而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