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疼痛康复PPT课件

疼痛康复PPT课件

疼痛闸门学说的创始人Melzack首次提出 截瘫幻觉痛(phantom body pain in paraplegics)的概念,并对其发生机理 提出模式发生机制的假说。他将脊髓背角 细胞及与颅神经有联系的同源相互作用系 统、主要的躯体感觉上行投射系统、脊髓 及马尾损伤水平以上部位的多种神经元组 成的神经元池,命名为模式发生机制。
疼痛是患者常見的抱怨,除了痛感,在受 傷部位以下,常常感覺麻刺或灼熱。
康复问题
疼痛對身體本是一警訊,提醒人注意其健 康狀況。
但對於脊髓損傷患者,疼痛或不愉快的感 覺常常無緣無故地發生,也不造成身體的 傷害。
不過,這種症狀常造成困擾甚至痛若,雖 然這種感覺會慢慢減輕,但也些人卻一直 持續著。
其中Bedbrook和Melzack提出的中枢兴奋 性改变学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更具有说服力。
1、模式发生机制——SCI后中枢性疼 痛的生理机制
Bedbrook认为,SCI后感觉传入的缺失导 致的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引起的中枢神经系 统兴奋性过高可能是中枢性疼痛的原因之 一。
1、模式发生机制——SCI后中枢性疼 痛的生理机制
常見原因
包括肌肉拉傷或攣縮、骨折、脊椎不穩定、 自主神經反射異常、周邊神經壓迫性神經 病變、脊髓空洞症、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 症、感染症、腫瘤、中樞神經性疼痛、神 經根受傷後疼痛或手術後疼痛。
中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幻觉痛是脊髓损伤所致的多种慢性疼痛中的一 种,指病人感到的发生于损伤平面以下已丧失 皮肤痛觉区域的疼痛,又称中枢性疼痛。幻觉 痛影响患者进食和睡眠,造成很大痛苦,可导 致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严重抑郁,甚至自杀。
1、模式发生机制——SCI后中枢性疼 痛的生理机制
认为SCI后感觉传入的缺失促使脑干的下 行抑制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弱(或丧失)及 伤前大脑对痛觉记忆的神经基质激活,可 使由躯体感觉、内脏感觉及交感神经等诸 传入系统传来的非伤害性刺激触发神经元 池的长时的异常疼痛放电模式,传入到皮 层引起痛觉。
发生原因与临床特征
疼痛大部分發生在下肢及會陰部,較少在 腹部及上肢,其發生率在5%到100%之間, 嚴重疼痛約5%到30%之間
大部分疼痛發生在受傷半年內,很少在一 年後才發作。
馬尾症候群發生疼痛的比率較高,頸髓損 傷較少。
发生原因与临床特征
隨著時間過去,疼痛程度與頻率會慢慢減 輕。
疼痛減輕可能由於是疼痛閥值上升,或是 由於病人對疼痛感受慢慢減退之故。
发生原因与临床特征
雖然異感疼痛症候群可在任何節段的脊髓 損傷發生,但馬尾症候群、中髓症候群、 不完全損傷及槍傷較為常見
年紀大、高學歷或焦慮者有較高的發生率。 抽煙、大小便障礙、褥瘡、痙攣、久坐、
疲倦、天氣變化都可使疼痛惡化。
康复问题
脊髓損傷患者感覺機能喪失,但卻遭遇疼 痛的煩惱,這問題不止困擾病人本身,也 使臨床醫師、研究學者頗感棘手。
脊髓損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病患常有慢性5-45%的病患因疼痛而影響其生活
品質及日常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
流行病特征
约69%SCI患有“中枢性”疼痛, 6月内64%发生 12月63%发生 34-90%一年后发生。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疼痛康复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疼痛概念
公元前300年 埃及、印度等国认为疼痛是“魔鬼”、 是上帝或神灵对人类的惩罚。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 认为疼痛是与愉快相反的情 绪(非感觉)。
19世纪 感觉神经心理学→认识到了疼痛的感觉方面。 20世纪 认识到疼痛由感觉和情绪组成。 进入本世纪70年代才逐渐揭示了疼痛的本质——疼痛
发生机制未明,发生部位、持续及间隔时间、 程度和性质均经常变化,因此难于诊断和治疗, 成为国内外康复医学界一个棘手的难题。
机制
自1917年Riddock首次观察到SCI后的幻觉 痛现象,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关于 其发生机制众说纷纭。
主要有身体想象理论、激惹理论、心理因 素与疼痛的双向作用及中枢兴奋性改变等 学说。
流行病学
其中1/3疼痛严重 占12-30%患者疼痛、痉挛、异常非疼痛感
觉、悲观。 50%脊髓損傷患者經歷輕微到中度的疼痛 而20%病人遭遇嚴重的疼痛。
流行病学特征
病人對疼痛描述不一 灼熱感 感覺深部疼痛 撕裂般的放射性疼痛。
流行病学
患者真正疼痛发生率難以定位 這牽涉到疼痛的定義、種類、嚴重程度、
1、有利的一面—警报作用
疼痛是机体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性反应方式 ●根据疼痛避免危险、做出防御性保护反射 ●患者→看医生 ●医生→诊断疾病 ●无痛儿 因缺乏疼痛的警报系统,多因外伤夭亡
2、不利的一面—病因
●剧烈的疼痛可引发休克等一系列机体功能变化 ●慢性疼痛常可使病人痛不欲生 ●致病、致残、致死的原因
SCI
活動可減輕灼熱感程度 專注於生活或消遺也可減少疼痛的困擾, 而避免惡化因素更是重要。
发生原因与临床特征
疼痛常發生在腳底、小腿、腹部或會陰等 處,大部份是散在性、不對稱,難以描述 其真正位置,四肢癱瘓患者疼痛的部位多 在手臂,下半身癱瘓患者則在小腿。
完全性胸髓損傷病人常在受傷部位發生帶 狀性燒灼或尖刺之痛。
的多维性。
痛觉的传递
大脑皮层 丘脑
脊髓神经 周围神经 末梢神经 感受器
定义
国际疼痛学会(IASP,1979)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
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疼痛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
就通过损伤的经验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 切词汇。 是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
生物学意义
研究對象、研究醫院等因素 有人說大約33%,也有說高達95%。 但仅有部份患者一直經歷嚴重、難忍、持
續的疼痛。
发生原因与临床特征
脊柱與軟組織的傷害會導致受傷部位劇痛。 神經根受壓迫會呈現尖銳、撕裂性痛或電
擊般痛,可輻射到較遠的部位。 幻痛或脊髓痛通常是由於脊髓受傷引起,
常有類似電擊的灼熱感,覺得組織膨脹似 乎要爆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