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竞跃.______欲.界之仙都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再读,熟读课文,品味文章韵律美。

3、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________书.______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俱._____备。

晓雾..______,青林翠竹,四时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

自..______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交流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展示提升小组展示“合作交流”学习成果,并生生、师生再交流,提升学习成效。

四、检测反馈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_____”“ _____”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次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两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4)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1、导语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三峡》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2、句子赏析(1)“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人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

山下是“清流见底”。

水流迤逦,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3、“四美”分析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4、写作思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5、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6、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7、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文中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仰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俯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平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文中描绘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