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后受劾谪徙广州。

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欲.界之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

划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
.._指代人书.书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论。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四季_俱._都_备。

.._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
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跳出。

实是欲界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人间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欣赏其奇.奇山异水者。

二、整体感知
(
1、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给本文分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1- ):_自古以来,文人们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
二层(- ):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第三层(- ):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没有人能够欣赏到。

3、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山川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雅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文中的意境美表现在那些方面
参考答案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5、《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请小组合作,设计好朗读,并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检测反馈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_古来共谈。

'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与其奇者。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课后拓展
(1)默写《答谢中书书》
(2)搜集自己喜欢的描写山水的诗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