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识记:(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①监听者角色。
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
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
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
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
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①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
技术技能包括:专业知识、经验,技术、技巧,程序、方法、操作与工具运用熟练程度等。
技术技能是管理者对相应专业领域进行有效管理所必备的技能。
管理者虽不能完全做到内行、专家,但必须懂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
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这些技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要直接处理雇员的工作。
②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人际能力对于现代管理者,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基本功,没有人际技能的管理者是不可能做好管理工作的。
具有良好人际技能的管理者,他们知道如何与员工沟通,如何激励、引导和鼓舞员工的热情和信心,能够使员工做出最大努力。
相对来说,中层管理者人际技能较重要。
③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概念技能包括:对复杂环境和管理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对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处理与决断的能力,对突发性紧急处境的应变能力等。
其核心是一种观察力和思维力。
这种能力对于组织的战略决策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运用这种技能,管理者能够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理解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想象组织如何适应它所处的广泛环境。
尤其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这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8)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2.领会:(1)管理的产生(新增):①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②管理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新增):①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不可忽视的物质力量;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③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
(3)管理有效性的衡量(新增):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
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效果:目标达成度。
(4)举例说明管理者扮演的角色。
(5)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新增):美国组织行为学专家弗雷德卢森斯对450多位管理者进行的研究后,发现这些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传统管理(决策、计划、控制);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但是,不同管理者在这四项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同的。
他把工作数量多、质量好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把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
分析结论:①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②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
③社交和实战政治技巧对于组织中获得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6)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新增)、发展性。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1、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2、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3、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3.应用(1)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识记:(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新增):①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②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
(2)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新增):①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③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④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2.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2)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
2、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4)霍桑实验的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所构成的动力,对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影响。
2、认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公认的态度,即所谓的“士气”,而这又是由家庭和社会活动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的。
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
4、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5)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行为科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一、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动机激励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根据各种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去激励人们的动机,从而产生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
二、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看待职场中员工的人性。
三、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它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
四、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又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6)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除此之外,新增: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美国的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三人在1963年合著的《系统理论与管理》以及后两者合著的《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是该学派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①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②企业内部包括各子系统;③从系统的观点考察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认识企业系统在更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使管理的各个职能围绕企业系统的总目标而发挥作用。
经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籍的美国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代表作是他在1973年发表的《经理工作的性质》。
以经理所担任的角色为中心来分析和研究经历工作性质,提出有关经理工作的性质、经理人员担任的角色和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等理论。
3.应用(1)古典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2)行为科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1.识记:(1)组织环境的概念: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2)组织环境的分类: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周边、影响组织经营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组合,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项)和具体环境。
内部环境包括企业内部影响因素的总和,包括组织资源、企业文化等(新增)(3)组织环境的特点(新增):客观性、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层次性。
(4)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见新版教材P85)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组织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理念层、制度与行为层、象征层。
组织文化的特征:客观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继承融合性、发展性(5)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见新版教材P87)1、共同价值观,2、企业使命,3、企业精神,4、企业道德,5、团体意识,6、企业制度,7、行为规范,8、企业形象。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2.领会:(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①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环境制约组织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效率;②组织对环境的影响:适应环境改变自己、影响环境、选择新环境。
(2)组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见新版教材P85)3.应用(1)一般环境分析(PEST)一般环境分析主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
(2)具体环境分析采用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即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买方、卖方这五种力量进行分析。
(3)SWOT分析法:含义:SWOT分析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分析方法。
SWOT分析代表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
分析基本步骤:①分析组织的内部优势与劣势;②分析组织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③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组织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组织发展战略。
SWOT分析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SWOT分析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优势——机会(SO)组合、弱点——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弱点——威胁(WT)组合。
优势——机会(SO)组合:是一种发展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
当企业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而外部环境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有利机会时,可以采取该战略。
例如良好的产品市场前景、供应商规模扩大和竞争对手有财务危机等外部条件,配以企业市场份额提高等内在优势可成为企业收购竞争对手、扩大生产规模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