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汇编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汇编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强化演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维岳传戴名世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

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

尝以文见知于郡守。

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

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

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

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

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

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

”乃徒步诣军门往谒。

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

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

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

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 为文祭之而哭于庭。

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

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

维岳不肯。

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

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

”顷之遂卒,年五十六。

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文文山:文天祥,号文山。

②主:死者的牌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维岳故贳之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被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解析:D项,慎:千万。

答案:D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④避将何之?吾死耳⑤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A.①⑤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⑥解析:①是直接表现,但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⑥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

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

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

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的像拜祭他;在史可法死后,杨维岳为他设牌位写文章吊唁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剃发。

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解析:C项,”卧床不应”错,”唯唯”指应答之声。

答案:C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3)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

参考答案:(1)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关键词:兢兢、自守、累)(2)因为国库空竭,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知天下,让天下人捐钱救国。

(关键词:府库、虚耗、竭、赀)(3)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抵抗,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

(关键词:以、督师、城破)参考译文: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

他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刚强坚韧而果断地自坚操守,走正道。

他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郡守赏识。

一天,去拜访郡守,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郡守让杨维岳替这个富人向上面求情,(这样,杨维岳)可以获得数百金。

杨维岳推辞说:”犯人犯了罪,自然要按国家的法令处置。

假如这个人不应该被判罪,而我接受了他的钱财,就会不吉利;假如这个人应该被判罪,却因为我而被赦免了,这是用私情干扰国家法令。

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郡守因此更加敬重他。

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

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拜祭他。

崇祯年间,陕西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到淮扬地区巡察安抚。

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

”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

没过多久,敌人的进攻更加紧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

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空竭,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知天下,让天下人捐钱救国。

杨维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政事到了这个地步,我还以什么为家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

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

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吃饭睡觉。

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

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抵抗,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

杨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三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在厅堂里吊唁他。

家人送来粥食,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不喝了。

他说:”现在正当国家政事这样,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三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

有人和他说:”为什么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为了什么呢?如果有朝一日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

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

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

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

来看望他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把它拿给世人看。

”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

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

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

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

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史书,并察己行事。

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

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

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

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

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

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

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

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愍之,遂奏为从事。

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

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帮应有会素心。

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

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节选自《隋书 李文博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整治。

B.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典:主管。

C.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延:邀请。

D.正其末者须端其本末:树梢。

解析:A项,治:治理得好,太平。

答案:A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文博”贞介鲠直”“守道居贫”的一组是()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②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③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④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愍之⑤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⑥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解析:①是说李文博关注治乱得失、忠臣烈士,③是说李文博熟知治国方略,④是说薛道衡对李文博的赏识。

答案:D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翻阅查看史书,并让他观察自己如何做事,薛道衡很欣赏李文博,对他的话欣然听从。

B.李文博能保持清高的操守,不随便地交往宾客,自己又能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同辈人都敬畏他。

C.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李文博没有为官之才,所以被调出做县丞,几年没升迁。

D.李文博对房玄龄的话产生了强烈的感慨,文博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解析:非”李文博没有为官之才”,而是”李文博没有官职可求取”。

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

(2)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参考答案:(1)虽然缺衣少食,却更加严格坚守自己的节操。

(关键字词”虽”“而”“历”)(2)李文博与人商量讨论古今治政得失,(熟悉得)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

(关键字词”商略”“指”“诸”)参考译文:博陵人李文博,生性方正耿介,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他读书每读到讲国家的治理政务、忠臣烈士时,没有不反复体味的。

开皇年间,李文博担任羽骑尉,特别受到吏部侍郎薛道衡的赏识,薛道衡常常让他在厅事查阅史册,并帮助检查自己的行事对错。

如果处理政事得当,就让李文博抄记下来;如果选用人才出现疏漏和错误,就委托他加以评论。

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建议,没有不欣然听取的。

后来,李文博到秘书内省掌管整理古代典籍的事务,安于贫困,坚守操行,安之若素。

虽然缺衣少食,却更加严格坚守自己的节操,不胡乱与宾客结交,总是以遵守礼节作为处世的准则,同辈人没有不敬畏他的。

薛道衡了解到李文博家贫,经常请他到自己家,周济他财物。

李文博与人商量讨论古今治政得失,(熟悉得)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但是没有官职可取。

李文博逐步升到了校书郎,后来又出任县丞,于是考核成绩都不好,很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调。

薛道衡担任司隶大夫,和李文博在京都上书省偶然相遇,他对李文博很同情,就向皇上上奏让李文博担任从事。

在洛阳时,李文博曾拜访过房玄龄,二人在岔路口相送别。

房玄龄对李文博说:”您一生追求正直,现在得以担任从事,应该能实现夙愿了吧。

近来你干了多少除恶奖善的事情?”李文博于是奋力高举手臂严肃地说:”要使水流清澈,必须首先使源头清净;要使末端端正,必须使根本端正。

现在水源治理很混乱,即使我每天罢免十个贪污的郡守,又有什么用!”他刚正疾恶,一点儿也不顾忌避讳的行为举动,就是这样。

在这时候,朝政渐渐败坏,官员大多贪污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他的操守,议论者因此很敬重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