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末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8—1表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自里向外外依次为60°、30°、0°完成1—2题1.甲、乙、丙、丁四地比较( )A .丙地的自转线速度比甲地大B .这一天乙地比甲地晚见到日出C .这一天四地同时位于晨线上D .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是丁地2.6月22日,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顺序是( )A .乙>丙>甲B .甲>乙>丙C .甲>丙>丁D .乙>甲>丙假定在北极点放置一个傅科摆,初始时摆沿900W 和900E 线摆动如图8—2,回答3—4题3.三个小时以后此摆的摆动方向是( )A .沿450E —1350W 摆动B .沿450W —1350E 摆动C .沿900E —900W 摆动D .沿00—1800经线摆动4.图8—3是由于傅科摆所证明的地理现象,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 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是( )5( ) A .上海 莫斯科 孟买 B .上海 罗马 孟买 C . 北京 罗马 雅加达 D .北京 莫斯科 雅加达 6.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A .大陆西岸B .大陆东岸C .大陆内部D .赤道地区 7.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 .热带雨林B .亚寒带针叶林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土高原恰好处在我国“季风三角”顶端,冬季风带来的“土”与夏季风带来的“水”二者有着恰到好处的结合。
完成8—10题。
8.“土”少了说明没有物质的持续补充,“土”多了意味着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根据黄土高原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图8—4),分析该地最有可能引发沙尘暴天气的时段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9.只考虑大气运动(风力大小、空气对流)和地面状况(植被、冰冻)黄土高原扬沙天气最容易发生在(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0.“水”少了难以满足植物生长,“水”多了则会带来强烈的冲刷,黄土高原河流夏季水文特征有 ( ) A .流量平稳 B .断流 C .洪峰急涨猛落 D .含沙量少 图8—5是某区域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所地的半球位置及当前的季节为( )A .北半球冬季B .南半球夏季C .北半球夏季D .南半球冬季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 处为一座山,山上有冰川分布B .P 处气温在10℃以上C .P 处地势低洼,沙漠广布D .P 处为一座山,山顶海拔可能超过1000米 13.晨昏线(圈)是 ( )A .正午与子夜的界线B .昼与夜的界线C .东西半球的界线D .在地面上自西向东移动 14.下列辐射的波长由短到长排列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B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C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D .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15.有人在墨西哥的西海岸拾到了一只来自菲律宾的漂流瓶,该漂流瓶是顺着下列哪组洋流运 动过来的 ( )A .日本暖流—北赤道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B .日本暖流—北赤道暖流—秘鲁寒流C 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D .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16.某一岩层是由粘土、淤泥等组成的泥质页岩,并含有莲的化石,说明当时的沉积环境是 ( )A .湖泊和沼泽B .热带浅海环境C .炎热干旱环境D .温湿茂密的森林 17.跨流域调水工程措施主要是利用水循环中的 ( )A .蒸发B .水汽输送C .地表径流D .降水 18.地表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起伏B .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C . 局部环境因素D .海陆分布刘东生院士根据中国黄土沉积,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除了人为破坏植被等原因外,是否与自然界周期性气候的演变有关?据此完成19—21题。
19.“自然界周期性气候的演变”的周期是指 ( )0S 图8—1 图8—29000E图8—3 左岸 南半球A北半球 右岸 左岸 B 右岸 左岸 南半球 C 右岸 左岸 D 300图8—5 20℃ ℃图8—4图8—6 陆地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新能源 太 阳 光D A B CEF N S ● ● ●●● ●●图8—7 图8—9A .人类出现以前的气候变化B .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C .由于地球运动导致气温变化D .产业革命以后世界气温出现的波动 20.有关“中国黄土沉积”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土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在一起B .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在地方的矿物成分极其相似C .黄土沉积时亚欧大陆内部可能为冰川覆盖D .黄土中含有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化石21.250万年以来,冬季风为黄土搬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加强了 堆积物的成土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的冰期,黄土堆积速率很高,成土作用较弱B .温暖的间冰期,黄土的堆积速率较高,成土作用相对加强C .寒冷冰期,为碎屑物质的搬运提供的动力小D .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成土作用减弱22.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防御干旱最有效的措施是( )A .跨流域调水B .开发地下水C .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D .增加降水量 23.与图8—6中阴影部分含义相符的一项是( ) A .核能 B .地热能 C .水能D .潮汐能24.1999年2月,日本本州西部发生的地震不到里氏5级,但不少地区震感强烈,因为 ( ) A .4级以上地震已经属于强烈地震 B .震中很浅, 震中越浅,震感越强 C .震级虽然不大,但是震源相当浅 D .震源相当深,但是烈度大,震感强 25.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相比,其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在 ( )A .空间范围广B .海洋能量密度高,能量转换率低C .深海是一个缺氧、高温、高压环境D .海水腐蚀性强,海水破坏性大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 ,共计50分)26.读图8—7回答问题(12分)(1)在图8—7中画出晨昏线,用 表示夜半球。
(2)时刻为正午12时的是 点,比B 点晚 2个小时的是 点。
(3)太阳高度大于00的点是 ,等于00的点是 。
(4)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最大值的点是 ,将C 、D 、E 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是 。
(5)A 、D 、E 三点按时刻由早到晚排列是 ,按白昼由长到短排列是 27.根据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地的天气观测记录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日 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日均温(℃) 风(级) 气压(百帕)3月12日 26 12 18 偏北风1—2 1003 3月15日 15 2 8 偏北风8—9 1005 3月17日 11 0 5 偏北风2—3 1008(1)该地12—17日的天气过程是 锋过境造成的,理由是 。
(2)根据资料分析,12日以前该地受 气团影响,17日受 气团影响。
(3)根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3月15日的天气情况 。
(4)这种锋面天气在秋末春初常影响我国 地区,如果强烈发展造成灾害称为 。
(5)2004年春季,这种天气系统曾在长江中下游某些地区造成泥雨天气现象,其原因是。
28.图8—8是世界某洋流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图中甲、乙、丙三洋流中,属风海流的是 ,补偿流的是 ,密度流的是 。
(2)图中A 、B 、C 、D 四海区中,盐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3)若A 海区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其有利的影响是 不利的影响是 。
(4)石油污染是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污染来源是 ,污染区域集中于 。
(5)为了减少石油污染事件的发生,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29.图8—9是各气候带风化壳发育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6分)(1)风化壳发育最好的地区是 ,其次是 (用数字代号) (2)图8—9中4地区的纬度范围大致是,该纬度地带植物生长较少的 原因是 。
(3)图8—9中四条曲线,与风化壳发育的厚度有明显对应关系的是 , 原 。
(4)据图8—9可知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有。
甲乙丙图8—8期末测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50分,每题2分)二、综合题 26.(本题12分)(1)如图8—7(4分)(2)D F (2分) (3)DE ABC (2分) (4)AE DEC (2分) (5)DEA AED (2分) 27.(本题12分) (1)冷 该地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3分) (2)暖 冷(2分) (3)出现阴天(云层增厚)、下雨、大风、降温天气。
(2分) (4)北方 寒潮(2分)(5)当锋面在北方地区时,因锋前气团干燥,吹扬起大量的沙尘,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后,因锋前气团较暖湿,产生降雨,将大气中原有沙 尘沉降,而形成泥雨。
(3分) 28.(每题2分)(1)甲 乙 丙(2)B >A >D >C (3)加快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范围 (4)沿海工业产生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5)试验新的原油载运方法 配备清污船 29.(1)6 2 (4分) (2)150—300 降水量太少,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4分) (3)植物生长量 降水量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降水多的地区生物及化学风化作用强烈 (4分)(4)温度变化 大气 水及生物的影响(4分)太 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