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码头文化汇总
武汉历史与文化
------------------武汉码头文化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 集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 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从古至今,武汉码 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内河经济时代
2大江经济时代
3海洋经济时代
武汉的码头
武汉港务集团有6大港区:沌口港区(以汽车滚 装为主)、左岭港区(以化工、危险品装卸为主)、 杨泗港区(以集装箱、散货装卸中转为主)、汉口 港区(以旅游客运休闲为主)、青山港区(以钢铁、 矿石为主)、阳逻港区(以集装箱、综合物流为主)。
武汉的码头正迈入第三大发展阶段——“海洋经 济时代”。
海洋经济时代
武汉大码头联通世界。
武汉码头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是地理及其辐
射范围的变迁和扩展,也是武汉逐步由内陆向海洋、
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变的发展轨迹。而相应
而生的码头文化也逐步由保守走向开放,每次转型
都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秦尊文分析说,处于“内河经济时代”的武汉 码头文化构建于农耕文明基础之上,随着人口和经 济的积聚,武汉成为名闻天下的商贸重镇;进入 “大江经济时代”,武汉的码头文化转型为具有近 代工业文明特质的城武汉
市文化形态,武汉不仅由此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 的发祥地,也成为现代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作为中部崛起领军城市 的武汉要成为国际大都市, 必将向以物流、金融、高新 技术及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 的现代商贸金融经济格局发 展,其航运主业开始由长江 向海洋延伸,并由单一码头 (主要是水运)向立体大码 头(水运、铁路、公路、航 空及信息港等)转型,其码 头文化也正面临从传统向现 代的转型,一个全新的大码 头文化格局正在中国中部重 镇的武汉展开。
武汉商人自强自立,创造了一些家喻户晓的 老字号,文明与海内外,曾经成功打入东南亚市 场。武汉在中国的历史上饰演着重要角色,楚文 化所在地、湖光总督府、首义之区、武汉保卫战 等,都说明武汉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直至 新中国成立,国家也在设立了大量的重工业项目, 其工业基础雄厚。另外,武汉又是全国公认的三 大科教中心之一,市内名校云集,科教实力领跑 全国。武汉的这一切自然禀赋是得天独厚的,是 令中国许多城市羡慕不已的
内河经济时代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
武汉码头文化
在汉江上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 约900吨。但在此以前,武汉就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 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明末清 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 的著名码头。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 八码头”之称谓。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 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当时汉水两岸 所停泊的船只常在二万四五千艘上下,一派繁忙景象,清 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将之 喻为“不夜港”。
随着水上航运规模的扩大,汉水两岸港区已 不能满足需要,码头始向武昌江岸发展,人们在 武昌城北武胜门外塘角(今武昌三层楼附近), 开凿了一条人工小河,名下新河,用以专泊来自 下江的盐船,“河中所泊盐船常绵延十余里”, 场景十分壮观。
这是武汉码头发展的第一个大的阶段,被定 义为“内河经济时代”。
码头文化的人文优势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 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 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长江之上的一颗明珠。半城 江色,半城湖光,黄鹤白云,小鸟依人,风景宜人。
武汉是中国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得中独厚。完 整的拥抱了整个长江、汉江。
传统武汉码头文 化建立于农耕文明基 础之上,与几千年的 自然经济、小商品经 济和几十年的计划经 济相表里,产生了文 化劣根性,如封闭单 向的思维方式、争功 近利的价值观、打码 头的江湖习气等。
武汉码头文化的现代 转型应以“反思与重 构”为关键词,继承 和弘扬武汉码头文化 的优良品质与传统, 剔除其劣根性,重构 适应以专业化分工、 产群化发展、集约化 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现 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武 汉大码头文化。
大江经济时代
武汉被誉为“东方芝加 哥”。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 后,武汉码头的发展进入 “大江经济时代”。随着 租界建立和长江近代轮船 运输的日益发展,临长江 沿岸开始相继拓建一批近 代轮运码头。1863年,英 国宝顺洋行在今天津路建 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 首座轮船码头。兴旺发达 的港口码头使得武汉成为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 易口岸之一,
武汉境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线密集,交 通发达便利。在中国城市中其交通优势几乎无人 可比,素有“九省通衢”、“货到汉口昌”的说 法。足显其区位优势。武汉腹地广阔,居中以制。 通过武汉,就可以控制整个华中市场。而且,武 汉是生长在中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江汉平原 之上的,农业基础好,农业、矿业资源丰富。历 史上,汉口就是有名的大都会。中国的各大商号、 世界的各大银行都在武汉设有分店。
传统码头文化面临现代转型
从发展阶段和形态演变来看,武汉码头文化经历了长期的
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
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
化的痕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
码头文化体系。传统码头文化面临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契机。
汉口码头的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水陆航 线可达海外诸国。武汉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芝加 哥”。至解放前夕,武汉共有水码头243个,码头 工人5万多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汉码头的航运 依然繁盛。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 猛发展,长江航运业“风光不再”。经历了二十年 的整体萧条后,武汉码头如今显现出“复苏”的势 头。2004年,长江中上游首家内地与港合资的武汉 阳逻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在距汉口约三十公里的 阳逻古镇武矶山建成投产。作为一座丰水期可通行 万吨级巨轮的现代深水码头,其货物可在“48小时” 通江达海。正在“大手笔”打造和建设的武汉新港, 更是打破了行政区划。建成之后,它将成为中国中 西部直达海外的国际港和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